提案选登——推动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我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市脱贫攻坚期间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近年来,我市以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契机,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基本建成了渝西特早名优茶、渝东南高山名优茶叶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三大茶叶优势产业带,培育了“永川秀芽”“巴南银针”“秀山毛尖”“南川大树茶”“三峡天丛”等区域品牌10余个。全市茶园面积已达105.2万亩,干毛茶年产量4.9万吨、年产值45亿元,在产业帮扶中发挥了应用作用。重庆永川秀芽手工制作、南川千年金山红传统制作、巴南茶叶制作等12种传统制茶技艺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我市茶企“小散弱”的普遍状况仍未改变,茶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一、茶园建设管理水平普遍不够高。大部分茶园硬件设施设施落后,现代化进程缓慢,水土流失、土层浅薄板结、土壤肥力不足等现象较为普遍。人力成本过高,毛茶亩产较低,企业利润很薄,生存面临困难。
二、茶叶产品结构性过剩。绿茶在茶叶品类中占比超过80%,红茶及以沱茶为代表的紧压茶等剩下品类的占比不到20%。生叶综合利用率较低,夏秋茶停采率达到50%以上。
三、品牌化建设推进缓慢。市场对渝茶的认可度不高,虽有“永川秀芽”这样的高价值品牌,但总体来看品牌小散弱问题十分突出,甚至于一个区县有若干个品牌存在,整合意愿弱、难度大,存在“只有品类,没有品牌”现象,大量弱小品牌缺乏技术标准,质量难以控制;知名品牌营销力度不够,品牌溢出价值较低,“永川秀芽”虽有上千元一斤的高档茶叶,但与同级的龙井、碧螺春相比,其价格仍然相差几倍。
四、茶文化赋能不足。本地茶关联的茶文化不强,因此往往被人视为解渴的“大路货”,已经到了“除非送外地人,否则不买本地茶”的地步。同时,在产业链完善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此,建议:
一、调整优化我市茶产业发展思路。参考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搭建西南片区毛茶交易平台,吸引云贵川等地鲜茶、干茶上线交易,打造区域产业中心。同时,用好我市在茶叶传统制茶技艺方面的优势,调整重心向毛茶加工环节倾斜,引导企业向周边地区收购毛茶,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工厂生产线“物联网”建设与智慧化或数字化改造。
二、推进茶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深化《中国茶叶谱系》中关于渝茶的介绍,建立健全渝茶产品分类分级标准,积极推进茶叶公用品牌参加中国茶叶谱系代表品评定,为渝茶进一步推广做好铺垫。鼓励支持申请国家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积极推动渝茶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以产品标准为基本,打造品级鉴定明确、价格透明的产品体系,保证消费者买得放心、价格公道。
三、加快茶产业公用品牌文化建设。打造地域色彩浓厚、内涵丰富的重庆茶叶新形象。深挖本地茶叶在历史、文化、手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讲好品牌故事,如南川大树茶、鸡鸣贡茶的由来及冲泡特色等。加强茶产业与文旅融合,创建茶叶科教基地,兴办茶文化休闲村,推广茶园观光,打造茶文化纪念品,推出茶叶精品旅游线路。
四、创新茶产品品类。鼓励支持以茶叶为原料开发加工食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茶叶衍生品,丰富产品种类。尤其在奶茶、瓶装茶饮料等面向年轻用户快消领域,鼓励企业结合本地茶叶特性,打造渝茶品牌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业态,如茶颜悦色、小罐茶等。并做好新品迭代计划,升高竞品复制壁垒。
五、加强数字营销策划。打造O2O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依托现有电商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制定渝茶产品数字营销策略。用好中国茶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等主流茶叶电商交易平台,借力推广渝茶。将茶打造为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媒介,通过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地茶宣传造势,塑造良好形象。将茶文化内涵与新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重新赋予仪式感和社交元素,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
作者:
责任编辑:毛玉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