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社情民意信息选登201804—关于加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社情民意信息选登201804—关于加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来源:参议处|时间:2018-03-23

据吕家恪(北碚区政协委员、民进北碚区工委副主委、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傅瓦利(民进西南大学总支会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教授)、屈明(民进西南大学总支会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学副教授)反映: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至重庆市江津,共有29个县市区。库区总人口1959.21万,其中农业人口1423.71万,占库区总人口的72.60%,库区土地总面积5.8万km2,耕地面积101万hm2。据统计,如果不考虑上游来流输入,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总氮和总磷分别占本地污染源的91%和79%,已成为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具体问题如下:

1.在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大的背景下,土地垦殖率增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利用率低,使农地、水体污染呈现加重势态。当地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l0-20%,钾肥35-50%,剩余养分全部进入环境。一些柑橘产区农药年用量高达10kg/亩,着靶率不到20%,80%以上的农药流失。这些流失成为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2.随着库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固体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量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0%左右,造成农村脏乱差,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猖獗的现象比比皆是。

3.库区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多,大部分养殖场缺乏粪污处理设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通过对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整治,污染扩大化趋势有所遏制,但问题依然严重。还有大量的非集约化养殖场所,污染控制难度更大。

4.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低。调查显示,库区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约为850万吨,多数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形成大量的有机物污染。

5.库区生态条件脆弱,60%以上耕地为坡耕地,70%以上的土壤为抗蚀性较差的紫色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60%,这些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加剧了面源污染的发生。加之三峡水库工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水面变宽、水体加深、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能力和水体复氧能力下降,导致水库淤积,水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

为此,建议:

1.构建和完善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模式,构建“以源头防治为主和末端治理为辅”的管控模式,“以经济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管控方式,“生态补偿为主,生态税费为辅”的管控手段。

2.引进、筛选适宜于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特定自然气候与坡耕地条件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以削减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保障库区水质。

3.合理培肥库区及上游流域坡地土壤。通过秸秆、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等有机农业废弃物还田培肥土壤,挖掘坡耕地生产潜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利用降水资源的可储性,通过土壤、生物和工程措施,使降水就地拦蓄,减少径流、泥沙损失,提高降水的资源转化率和农业利用效率,遏制长江两岸水体流失现状。

5.大力推进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突出柑橘、茶叶、榨菜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出效益高效化。根据产业园氮磷投入特征,基于氮磷减量精准施肥、果草间作、果渣还园等氮磷污染负荷削减技术构建生态农业园区模式。

6.综合整治库区分散式农村污染物。针对分散农村面源及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的特点,采取人工基质生物生态消减技术、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消减农村生活废弃物污染负荷,保护库区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农牧结合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畜禽养殖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畜禽粪污消纳模式,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控制问题。

7.发挥消落带湿地生态功能,构建三峡水库消落缓冲带,科学地制定三峡水库消落带保护与规划方案,保护库区环境、维护库区安全。

作者:

责任编辑:参议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