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审美看肥瘦观

来源:江北区委会|时间:2011-10-08

时下女性之间较为时髦的话题就是减肥,不少职场女性拼命挣钱,有了钱后,大把大把钞票又用于减肥。减肥,为了身体,为了事业,更为了美。舞蹈家杨丽萍每天靠一两米度日,为的是瘦骨嶙峋身材能更好的展现舞蹈之美。而唐代杨贵妃不需减肥,相反,当时妇女们都仿效她,增肥。不知李隆基的审美品位是高是低?从唐代《簪花仕女图》来看,当时崇尚的女性之肥胖确倾于雍容华贵之美。赵飞燕的以瘦之美征服了皇帝,岂止赵飞燕,楚宫里也为崇尚苗条细腰而饿死的宫女不知多少,成为了土法减肥的牺牲品……

联想到我国绘画审美常提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为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从生活中的肥与瘦到绘画中的疏与密,各走极端,只要适度,都会展现出自身的美。好的文章、书法、绘画,有时在疏密关系上、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巧妙地激发人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艺术美往往体现在特性之夸张中,追求个性,走极端,犹如疏密。吴道子画宽松衣着的人物,人称吴带当风,而曹仲达追求紧窄美,衣纹如湿了紧贴身躯上,人称曹衣出水。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表达感情之任性,形式走极端。马约雕刻的肥婆比杨贵妃胖得多,其实已超越“胖”的概念。在追求造型中的饱满与强力,即所谓量感美。我们从全国不少地方的民间木版年画《一团合气》中的造型看,也正是以肥为美,犹如无锡泥阿福,深受百姓的喜爱。

在肥瘦的审美上,中国诗人多愁善感,时时流露对瘦的怜爱,林黛玉之病态美似乎潜藏在瘦弱中。“以瘦为美”在中国,怎么说也是历史悠久了,不少历代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形容:“盈盈细腰不堪一握,纤纤细质,翩翩看少,弱不禁风……”弱不禁风也成了一种东方的审美对象。当今西方现代造型艺术追求瘦骨嶙峋之美,尽量扬弃一切累赘的脂肪、肌肉、突出坚实的人之最本质的架构,瑞士画家杰克梅蒂在这方面走到了极端。

生活中人们追求肥瘦适度,有人说肥是美,也有人说瘦是美,又有人认为适度就是美。我以为,时下的女性无论肥与瘦都不要忧郁,上帝赋予了你的智慧,有可能就不会赋予你好的身材。正如罗马神话里的美神维纳斯,她是美的经典,美的化身。她的美在于残缺,在于遗憾。

大千世界,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观,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五官端正并不等于美,肥人中有美丑之别,瘦人中也有美丑之别,不肥不瘦也未必就美,美,真还一言难尽!我想体态上的肥瘦是容易控制的,而人格,灵魂中的肥瘦却是要花毕生心血去浇灌的。女人一旦有了自信,一旦明白了美的含义,又何必在乎肥与瘦美呢?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