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来源:文艺报|时间:2012-01-17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认为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表明党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文化的认知和功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极富战略意识的论断,标志着党在文化发展上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引领和伟大历史复兴的文化书写。仅仅经济上的崛起,没有文化上的伟大复兴,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就是不完整的,文化的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深刻领会中央对文化认知的自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论断,表明中央把文化发展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仅形成文化建设上的全党共识,而且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目标,目标实现的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标志着中央对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在横向上文化越来越脱出狭隘性、单一性内涵,文化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性手段、一种支撑性力量,而且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和多重性内涵,文化不仅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引擎功能,而且它自身就是目的。这契合了世界性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态势,以及随着产业越来越下游化、人的需求越来越上游化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文化的地位不断凸显,文化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居于同一格局中,而且还处于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地位。

  中央既基于国际视野中风云变幻的战略格局重组及其文化地位的凸显,又立足矛盾频发、热点问题不断的国内现实,特别是文化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难点问题,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召,吹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方针政策,强调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中央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越来越成熟,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正稳步提升。这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文化发展“顶层设计”思路的显现,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其次,对基本国情和文化发展的当前现状要有清醒的判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目标,但当前我们只能算是文化资源大国,还不是文化产业强国,要想成为世界文化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走!我国作为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国,经济崛起没有带来相应匹配的文化复兴,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国际尴尬,是资源向产业转化能力的匮乏,我国文化生产力不发达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以及现代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与创造的基础,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但因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能力不足,还不能从整体上系统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内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较弱,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文化力的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成为一句口号和单一的愿望,要脚踏实地,这个“地”在文化上就是全面创新和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既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又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引领作用。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与科技的均衡发展。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人们感到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美誉度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质点。如温家宝所言:文化比经济深刻,比政治广泛。有文化价值融入的经济发展才能进入高层次、高水平,才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再次,积极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释放文化产能和活力,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当前,文化大发展有着极好的氛围,有中央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公众的强烈文化期待,有文化自身的吁求特别是文化消费主体和文化生产主体的巨大变化,促使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愈发迫切,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目标之一。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就是使文化充满活力,使文化在整个社会上活起来,文化的始源性含义原本就是动词,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完善只是基础,如何将静态的设施建设变成动态的文化服务才是目的,旨在自发地或者在引导下形成文化发展的高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包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也包括各类文化服务,就是说涵盖了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有着广泛均等和基本的文化事业繁荣的保障;又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激发文化的活力,满足大众多样性的文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和文化的自主表达诉求,做到生产性文化与消费性文化的和谐发展,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力,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丰富而立体的资源体系,并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内容是根本,科技是支撑,产业整合是关键。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工业基础及其技术创新,我们既缺乏文化创意和科技的亮点,也缺乏产业之间的兼容与提升。这迫使文化产业要想获得整体性的突破和提升,必须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新的发展方式重在追求文化品质和文化成效,并在全社会贯彻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中鼓励文化祈向全社会应当的“至善”的尺度,注重培育主流文化,坚持文化的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要明白把中华文化建设成全球高位态的主导性文化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将文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不能把目光向下,紧紧盯住眼前和自身的局部利益,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不仅有产业意识还要有文化意识,要站在人类性的立场上去看待借鉴人类的文化发展成果,在价值上要有使命担当意识,要有对文化普适性价值的弘扬,和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的开掘与提炼,要能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当前境遇下,要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发展与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一种主导方式,是新的文化业态生成和传播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高扬。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说到底取决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安全体系要靠强大的文化力量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就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几个大项目上,要有文化力的整体性、系统性提升,要旨在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有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担当,这不单单是发展数量(GDP)问题,而且关乎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位态的提升,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全球拓展和中国形象的建构。

  有国家战略意识,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既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又要眼光向前,而不是迷恋、贪恋于过去的成就,躺在老祖宗的文化遗产上睡大觉;在中外文化关系上,一定要基于生生不息的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要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要有文化包容乃大的胸怀,站在人类性层面去看待和借鉴人类的文化成果,去思考人性的发展,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展示共同美和人类文化的普适性价值,美美与共。重要的是在文化发展中为中华民族铸魂,在共有精神家园中高扬民族的文化理想,犹如鲁迅当年所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