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社情民意信息选登201803—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水库型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社情民意信息选登201803—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水库型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来源:参议处|时间:2018-03-16

据吕家恪(北碚区政协委员、民进北碚区工委副主委、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傅瓦利(民进会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教授)、屈明(民进会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学副教授)反映:

水库型湿地作为城市中的蓄水库,可以蓄积大量的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是重庆建设“山清水秀之地”的重要支撑。重庆市地理环境独特,以山地为主,水资源丰富,城区内水库的数量及类型较多。近几年,我市陆续启动了22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试点项目,其中多是水库型湿地。但水库型湿地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 开发过度,面积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内一些水库周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被侵占的情况,滨湖区建筑密度过高使得市区水库型湿地自身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多个水库型湿地出现了盲目跟风、人建亦建的现象,水网不断萎缩,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部分水库水量得不到足够的供给。

2.水质污染,污水入库现象尚存

水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使水环境失去平衡。根据2016年度环境统计调查结果,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25.57万吨,氨氮排放量达3.61万吨,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8.83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达21.77万吨。这些污染物并没有完全控制在严格的指标下处理并排放,导致一些水库水质均呈富营养化状态。

3. 景观缺乏特色,后续管护维护跟进不及

主城区大部分水库型湿地为人工湖,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公园内,湖岸为杨柳等植物,而水库湖泊为人们泛舟、垂钓等使用。许多水库型湿地景观趋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后续管护不力,导致一些水库型湿地没有发挥好在旅游及休闲观景方面的作用。

为此,建议

1.推进地方湿地保护管理立法进程, 建立湿地资源定位监测体系

建议制定地方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实现湿地管理制度化、可持续化。建立一套数据收集、评估、筛选的湿地评价与保护数据标准技术体系,严格湿地规划,退耕还湖,禁止围湖垦殖,填湖建房。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湿地功能区保护和监测系统,为各项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进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进行灵活动态的综合性管理,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和恢复城市水库型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开发建设中优先保护处于雨洪安全格局关键位置的湿地资源,保护中小型水库正常运行,确保中小型水库的占地面积不缩小以及库容不萎缩。同时,保护山湾塘和冬囤水田,维护农村时代“冬囤水田-塘堰-水库”蓄水防洪3道防线系统的完整性。

恢复与重建湿地周边消落带植物群落,抑制暴雨径流以及波浪对边坡的侵蚀,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空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稳固库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安全开展旅游活动。

3. 重视水库型湿地景观开发与后续管护

统筹安排,针对各湿地情况加强开发管理,将景观与文化和谐相融,体现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优先使用当地可再生和可循环的材料,包括石材、植物材料、木材等,尽量减少“生态足迹”和“生命周期耗费”。

4.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广播和电视等多种途径加强水库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作为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公众共同参与保护水库型湿地。同时,将科研监测数据作为科普宣教的良好素材,比如引入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人造景观的成本及农药化肥对自然湿地的威胁等,有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利用的宣传教育。

作者:

责任编辑:参议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