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提案选登201609-关于引导“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建议

提案选登201609-关于引导“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建议

来源:本站首发|时间:2016-05-30

民进重庆市委

我市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双创”早期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正在成为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已挂牌成立近200个“众创空间”,认定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并且计划在2016年建设众创空间500个,到2020年达1000个以上。

但是,热闹背后也蕴藏着风险和危机。从国内其它省市的情况看,由于规划引导、众创生态、教育支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大量众创空间 “昙花一现”,客观上浪费财政和社会资源,进而打击公众对“双创”的信心。我市必须引以为戒。

当前,我市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明确规划,功能定位不精准

1. 一哄而上,重数量轻质量。中央和我市专门就“众创空间”出台很多激励政策,特别是在科技部“将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众创空间’经备案后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政策的影响下,各地纷纷上马创业大街、创业综合体项目。今年以来,我市“众创空间”认定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认定条件宏观不具体,部分区县为完成考核任务,将部分实际质量不高的“众创空间”“包装”后予以推荐,同样通过了评审认定。调研发现,一些地区“众创空间”中70%以上的初创项目3个月内即注销退出,转化为小微企业的不足10%。

2. 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发展严重。部分区县混淆早期“创业”与“创新”的不同细分市场和人群定位,缺乏技术创新,缺少科学合理的商业发展模式,导致创业人才聚集难、初创项目发展难,成长性及带动性差问题突出。许多地方将创业狭隘地局限于门槛低、上手快的互联网创业,创新则被简单理解为模式、资源的整合创新,导致创业项目过于集中于互联网APP开发。

二、政策制度不完善

1.政策针对性不强。对创业者来说,目前我市普适性政策较多,但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制定差别化政策。已出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房租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创业辅导、投资人对接等方面考虑较少,没有针对性地触及创业者的痛点。由于多元化、分段式直接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早期项目和人才亟需的种子、天使投资匮乏。从资本流向看,我市创业资金多流向东部地区,资本流动“逆差”明显,以我市注册(政府配投)的一只天使基金为例,一期5000万元九成以上投向了北京、厦门等地。

2.部分政策门槛较高,持续性差。针对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的政策较多,初级“创客”难享受。如某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公布的15条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中,初级“创客”不可享受的超过1/3。后续支持不足,对初创项目存续的关键需求——“打市场”“求生存”关注不够,导致项目存活率较低。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1.统计方法不适应。按照现行科技产成品分类统计的原则,信息软件、互联网服务、商业服务等初创项目集中的业态的基础数据极不完善,难以准确了解、评估产业活动现状。

2. 评价依据陈旧。目前我市规划统筹、政策设计及信息引导只能简单以项目数量、面积、入驻企业数等作为评价依据,有效的项目可行性研究难以开展,优秀人才、龙头项目引进落地难。

四、“众创教育”滞后,创业辅导不到位。

1. “众创教育”滞后。我国教育普遍存在实践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普活动“让步”应试教育等情况,学生基本素养技能储备不足。高校教师、科研院所职工、大学生、企业在职工应是创业创新的主体人群。但这类主体人群创业创新意愿普遍不高,调研发现,我市企业员工中近期(三年内)打算辞职创业的只有5%,高校教师、科研院所职工中近期打算离岗创业的不到2%。

2. 创业辅导不到位。社区“众创”科普培训尚属空白。基层社区科普培训、技能提升工作流于空泛,缺乏实质技能应能与知识分享平台,导致社区“众创”诉求无法及时满足,好点子、好经验无条件转化。一些区县政府及社会公众误将“众创空间”等同于解决学生就业场所,甚至专门鼓励在校大学生辍学、保留学籍进入“众创空间”,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创业,对困难失败准备不足、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众创空间”建设“运动”中受挫。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心态失衡,希望通过获得投资“一夜暴富”,或希望投中高成长项目而让“风口上的猪飞”等浮躁情绪蔓延,创业者虚夸融资到位情况“讲故事”等“众创金融化”泡沫滋生。

建议:

一、明确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1.出台指导性政策,改进完善创新科技类项目统计办法,科学搜集、整理“众创空间”基础数据,准确评估发展状况,科学规划“众创空间”发展。

2.明确各区县“众创空间”功能定位框架,培育科学、合理、可行的商业运作模式,错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同质竞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加强风险教育,减少盲目进入。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1.着力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创业者关心的问题开展政策设计,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类型,不同的创新创业阶段,甚至不同的创业群体,建立针对性、差别化的政策支撑体系。

2.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大胆创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实行更低的政策门槛,降低资质、人员、产值、规模、税收等方面的硬性要求,让更多的“创客”在初创阶段就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评价辅导体系

1.建立信息技术工程师等相关人才为核心的市级双创人才库,搭建“众创”人才、项目查询平台,完善“众创”服务供给、需求动态评估机制及信息发布平台。

2. 加强后续辅导,开展“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查,制定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探索培训辅导、专业服务、技术研究、投资驱动等不同功能平台错位发展。明确创业与创新的不同评价方式,切实提高项目存活率、技术转化率。

四、构建良好的“众创”生态

1.紧扣导师资源关键,构建好“众创”生态。重构投资与“众创”关系,设置合理政策性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配投条件,引领早期投资人回归人才辅导、项目打磨的本位,鼓励围绕“街角智慧”集智聚力,设计多元众包、众扶任务课题,依托多样化共享经济新业态,构建“创客”与社会公众、行业专家,平台与社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共享网络,形成国际国内、线上线下、独立与跨界有机协同。

2.重视种子人才培养。试点工具设备齐全、课程内容丰富、科技氛围浓厚的校园及社区“创客”空间,为学生及社区创业人才提供“体验—实践—探究”系统“创客教育”服务。

3.依托全球联合办公联盟等“数字旅行”资源,积极构建国际化“创客”人才社区,努力实现全球化移动办公、联合办公伙伴的可靠无缝结合。

作者:

责任编辑:郑常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