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信息选登201311

来源:本站首发|作者:参议处|时间:2013-11-18

关于推进我国机器人制造业科学发展的建议

    机器人技术既是影响我国智能制造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我国应对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有效替代手段。虽然我国已经能够设计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人机、直角坐标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但总体来讲,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规模扩张较快。2010年至201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从14,980台增加到26,902台。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机器人应用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以汽车工业为例,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日本为1710台,意大利为1600台,美国为770台,瑞典为630台,英国61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

    3.初步具备机器人整机生产能力。我国已经能够设计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人机、直角坐标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部分产品还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但仍未实现规模化生产。

    4.自主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2012年市场销量前十位的机器人厂家只有一家自主品牌,且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

    5.中小企业旺盛的机器人应用需求未能满足。许多中小企业对生产自动化、升级生产工艺的需求迫切,但出于对机器人技术不了解,或是引进国外机器人维护困难、成本高,大量处于观望状态。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

    1.产业扶持政策不足,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我国目前鼓励机器人产业化方面的政策较少,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机器人产业政策出台。

    2.自主研发亟待加强,关键零部件技术需要攻关。国产机器人技术较低、可靠性较差。关键核心部件依然靠进口,而且设计、仿真、测试服务平台建设技术不成熟。

    3.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缺乏统筹协调布局。各地对机器人产业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存在划脱离本地制造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的问题,重复投入,导致浪费。

    为此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化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元器件生产装配机器人;推进工业机器人在重点行业、企业和重大工程中应用,出台首台套及应用企业补贴政策;实施服务机器人消费财政补贴政策,等等。

    2.提高机器人本体进口税率,降低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进口税率。

    3.加快建设全国性的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政学研用联盟建设,形成强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应用队伍,建立服务体系;依托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布局建设全国性的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整机及零部件的设计、仿真、制造、测试等能力;建立机器人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国产机器人品质和可靠性,打造中国特色的机器人品牌产品和产业链。

    4.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尽快实现机器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加强系统集成商发展,弥补目前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不足的状况;有针对性重点布局,对企业采用后补助方式攻克机器人零部件核心技术,鼓励系统集成商和机器人本体企业协调发展。

    5.科学合理布局机器人产业。 将机器人产业与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以及工业自动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自身进步的同时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加强机器人产业与地方产业布局融合,引导地方机器人产业飞跃发展。

作者:参议处

责任编辑:参议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