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提案选登——关于我市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的建议

提案选登——关于我市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的建议

来源:市委会参政议政处|时间:2025-07-11 17:03:5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未来产业”的重要地位,将对未来产业的指示要求放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部署之中。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我市作为工业重镇,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对于我市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至关重要。但调研发现,我市未来产业在系统谋划、应用场景拓展和投入增长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具体如下: 

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细化优化。据了解,安徽省已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专项法规,上海、广东、山西等省市已出台未来产业专项规划。而我市仅在市委、市政府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有所部署,于2024年9月出台《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后简称“行动计划”),但相关规划法规缺位。行动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但未明确发布产业地图或者产业布局要求,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评价体系不完善,市级、区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均滞后。 

二、重点领域产业应用场景有待拓展。我市未来产业场景的创新已启动,行业主管部门均在牵头推动场景创新工作并初显成效,在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已有一定的场景应用,如在氢能方面,燃料电池商用车干线物流应用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创新机制,在重大场景系统谋划、场景创新基础建设以及相应体制机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场景应用实验室、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等平台缺位,场景创新行动、标杆示范行动尚未谋划,开发场景资源整合不足。 

三、投入增长机制有待完善。据调研,成都、南通等多地已设立或计划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相较之下,我市市区两级均未出台未来产业专项扶持办法,也尚未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适合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未得到普遍发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险投资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支持体系,缺乏聚焦未来产业重点产业链提出综合性、一体化的融资服务方案。 

为此,建议: 

一、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布局先导区建设。聚焦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做好我市未来产业现状梳理和前瞻性谋划,将未来产业研究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立足重庆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既要更新旧动能,又要培育新动能,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引导领军(链主)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适时出台专项产业发展规划、技术路线图,建立健全目标体系、指挥体系、调度机制,通过精准定位,为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指导意见,绘制未来产业布局地图,按照“一区县一平台,一区县一特色”的产业创新承载格局,优化未来产业区域布局。依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集群。争取到2027年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设10个左右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聚焦场景创新,激活未来新场景。组建重庆场景创新中心,构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分批培育的常态化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等工作机制。围绕先进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示范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智博会等重大活动,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打造“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等示范标杆,支持建设若干未来场景试验区。依托未来场景试验区,重点发展首发经济,开展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率先在全市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策划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加快低空经济、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强化金融服务。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分类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同时抢抓政策机遇,项目化、事项化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等各项资金,用足用好上级支持政策。整合市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中的存量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探索基金与企业开展中长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打造早期介入、全周期赋能的新型耐心资本。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争取通过“母基金+参股+直投”方式支持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信贷、保险、基金、保理、租赁担保等各类金融工具,加大金融服务供给力度,构建“股贷债保”联动全方位全业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加大自有资金投资研发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提升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作者:

责任编辑:毛玉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