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成果/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贵在精准 重在配套

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贵在精准 重在配套

来源:市委会参政议政处|时间:2018-01-30

2018年1月28日上午,罗挺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作大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贵在精准 重在配套

我市正在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如何引导和帮助传统产业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目前,我市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集成、信息技术应用咨询服务等行业尚不发达,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总体偏低。全市通过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的企业仅30余家,不足规上企业的千分之一。为此,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引导、组织、协调、推进等职能,帮助企业破解技术及管理难题,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但如何进一步集成和创新各类政策、用好用活财税金融等帮扶资源,目前尚存在精准不够、配套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不同行业、类型、规模的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痛点难点亟需精准把握。以汽车、笔电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自主系统开发不足,延展效果不明显;众多中小型企业精益化管理基础不扎实,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加强产业链业务协同等方面欠账太多。不同企业态度和需求迥异。有的主动求变,有的得过且过;有的注重局部升级,有的注重全链条重构;有的需要普惠政策,有的需要专项扶持。相关部门现有数据和材料难以反映各行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复杂特点和需求,尚待进一步深入调研。

二、管理服务的制度机制相对滞后。基于传统产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模式,相关部门对智能化新业态、新业务带来的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力不从心。如:政策制定和执行“重硬轻软”,对“看得见”“好把关”的设备更新等硬件投入“有偏好”,对“以软为主”的智能与制造技术融合以及设计、管理、集成平台和商业模式等难以清晰把握。管理上仍侧重于事前许可和事后处罚,对灵活、多元、多变的新趋势难以有效应对;招投标“低价中标”,抑制优质的创新信息服务类项目落地。在财税金融等项目支持上,所需申报材料要求高,中小微企业“可望而不可及”;不少企业跨年度长周期改造项目和渐进式局部升级项目难获扶持,部分区县智能化专项资金“躺着睡觉”,年度兑付进度不到20%。

三、公平竞争环境仍待改善。智能化改造中的知识产权申领适用、企业信用评价、商业秘密保护、员工非竞争和非披露协议执行等难题越来越多。数字化产权保护法规分散,司法实践不足,跨区域、行业反不正当竞争取证认定难、成本高,商业纠纷频发让企业顾虑重重。

为此建议:

一、根据产业智能化改造新特征新需求,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改革相关部门机构和职能,科学配置管理服务资源。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广泛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专题调研。根据不同行业企业不同阶段的改造重点难点,编制专项指南,制定分类分层具体政策。

三、加强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解读服务。简化扶持项目申报手续,优化评审流程,提高扶持政策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四、把企业产品、设计、管理数字化等非硬件投入所带来的效益纳入智能化改造评价标准。对企业长周期持续投入和局部改造升级进行科学评估,提供有效支持。

五、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国家标准的推广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引导、帮助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和培育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服务团队,健全对接机制。

六、加强对相关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着力解决跨界、流动侵权等司法实践新难题。

七、加强专业培训,壮大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我们相信:只要勇于改革,精准施策,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一定大有可为,成功可期!

作者:

责任编辑:谯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