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登——关于进一步优化“满天星”行动计划的建议
为深入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落实《“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我市于2022年7月出台《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 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11月,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925亿元,同比增长13.7%,列全国第8,较2022年提高1位。“满天星”行动计划在推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有待优化的方面,具体如下:
一、载体供给质量还不高。收储楼宇多为国资载体,尚未建立国资与市场融合的载体供给机制,缺乏推动社会类存量载体盘活的有效措施;中心城区累计收储楼宇面积虽然已达232.7万方,但仅使用126.8万方,使用率为54.5%,载体盘活不够;楼宇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楼宇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拎包入驻”载体短缺。
二、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缺乏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瞪羚、独角兽企业,2023年全国软件竞争力百强企业榜中,暂无我市企业上榜。企业落户缺乏统一布局,中心城区同质化竞争,产业层级较低,对AI大模型、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不足,龙头企业孕育不足。
三、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发展效果还不突出。全市发布70批共计2232项应用场景,建设规模128.3亿元,但场景需求与本地软件企业供给能力未形成有效对接,本地中小微企业揭榜率偏低,应用场景未完全转化为本地企业营收,缺乏“事前评估、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全过程管理机制。
四、保障支撑和产业氛围还需优化。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适配度不高,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政策和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招商引资项目,对本地企业支持力度有待提高。资金奖励主要依靠区级财政,市级财政对软件产业专项投入有待加强。产业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具有标识性、影响力的活动举办较少,缺乏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
为此,建议:
一、推动载体盘活,加强楼宇运营水平。以国资载体盘活为重点,鼓励中心城区用市场化思路搭建产业运营平台,自行组建或委托专业园区运营团队,构建载体供给、招商引资、运营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提供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创业孵化、金融投资、品牌服务等公共服务,市级部门收集典型优秀经验向全市宣传推广,探索市级国企成立产业发展运营公司,为全市楼宇赋能。制定并用好扶持政策激励,引领带动社会载体积极参与“满天星”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闲置的满天星载体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载体布局多点支撑。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企业落地壮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精准定位招商方向,形成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地图,引导各区县找准细分赛道,促进区县分工协作、特色发展,引导市外招引项目和市内转移项目按照“对口”“首谈”原则布局,市级有关资源在向区县配置时原则上聚焦各区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方向。围绕软件名城创建,加快培育开源软件生态,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发展,有序引导、挖掘、引进一批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聚,注重产业链生态和集群招商,引进和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提高招商企业落地率,推动前期签约的软信项目真正落地转化,用好惠企政策,做好配套服务,推动新落地企业快速成长,尽快形成营业收入并纳统。科学优化招商考核,结合招商项目行业特点,探索以科技创新、员工数量等方面科学灵活制定招商考核办法,从产业发展角度给予招商投入。
三、扩大场景应用,引导资本进场建设。聚焦数字重庆建设,扩大场景应用,持续定期发布开放清单,提升场景清单发布数量质量,分领域、分行业、分层次梳理和发布软件企业清单和产品服务清单,支持软件企业深度参与数字重庆建设。做深做实应用场景,加强资金保障,寻求多元化的可持续资金来源,围绕应用场景建设,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联动资本发掘场景价值,释放市场机制和场景招商育商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场景项目、核心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健全需求入库、揭榜挂帅、供需对接、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机制,探索应用场景开放工作新方法。
四、强化支持保障,不断优化产业氛围。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和合作交流机制,提升本地软信人才供给能力。在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建设、人才激励等方面推出政策集, “真金白银”支持打造“满天星”示范楼宇和产业集群。聚焦人才、技术、招商签约、路演、开源生态等方面,策划实施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活动,积极争取国际性、国家级重大活动在渝举办。
作者:
责任编辑:毛玉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