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学苑/学习园地/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来源:民进中央网站|作者:闻学峰|时间:2013-08-2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这意味着,在中国内地,平均每2.5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网民,同时,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正在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普及。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社会活动愈来愈网络化,就连人们对于民主权利的行使也延伸到互联网上。民主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舞台即互联网,获得了新的形式——网络民主。网络民主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专论其对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网络民主的特征及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

(一)网络民主的特征所谓的网络民主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网民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参与和管理,进而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一种民主形式。网络民主主要体现为虚拟性、匿名性、非中心化、开放性等特征。

虚拟性。这是网络民主在形式上的特征。从网络自身来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社区,是看的见,但摸不着的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民主的参与主体以虚拟的“电子人”形式出现,即主体身份是虚拟的。从信息的传播过程看,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虚拟的。而信息交流是民主的基础,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也就决定了网络民主运作过程是虚拟的。

匿名性。从交往的角度来看,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彼此对对方的真实身份都是无知的。匿名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是网络交往的最基本特征。匿名的网络交流方式一方面能使主体在发表言论、行使权利时能最大限度的展现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自我意愿,从而提高了网络民主的质量,使网络民主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匿名的交流方式也使那些非理性的言论、虚假信息获得了生存空间。

非中心化。此乃网络民主的组织特征。网络民主的虚拟性、匿名性使网络空间中不存在身份上的贵贱之分,所有主体的身份都是平等,作为稀缺资源的信息能够在主体间平等的流动,所有的主体的身份都能得到承认,平权地共存。网络在许多方面扩充了旧有的身份和制度,传统的制度尤其是各种以身份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和组织结构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权力开始走向分散化,组织结构也开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呈现非中心化的趋势。

开放性。此为网络民主的结构特征。网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体系,借助网络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与他人交流。从参与主体看,网络能容纳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主体,无论你是国家总统还是平民百姓,是超级巨星抑或是普通平民,在网络空间中你都可以找到一席之地,都可以追寻到理想的交谈者。网络的这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使人类突破了地理、时空和人群的限制,实现了无障碍交流的梦想。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民主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发展的机会,与传统民主相比,网络民主拥有了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和最简便的参与方式,具备了开放的结构形式。

(二)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

自19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我国向公众开放后,网络民主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网络民主在很多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媒介渠道更加多元。

1.网络民主干预社会生活的领域愈来愈宽广

近十年来,网络民主先后涉入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并彰显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舆论监督领域的网络民主。社会舆论监督领域是我国网络民主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近几年的许多热点事件都与网络民主或舆论监督密切相关。如“孙志刚案”、“刘涌案”、“华南虎事件”、“微笑局长”事件等等。这些重大事件正是因为有了网络的充分介入才最终获得了解决。目前,舆论监督领域的网络民主主要围绕突发事件或者突出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个体事件,尽管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充分体现了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的明显增强。

维权领域的网络民主。网民们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表达呼声和要求,发表自己的建议,从而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网络民主发展的一个新特征、新阶段。例如,网民通过网络等媒介对于厦门PX化工项目的诉求表达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就是网络维权的典型案例。

政治参与领域的网络民主。网络民主最初是民间的草根民主,然而,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民主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网络民主在政治参与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几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很多网民都通过网络向代表委员们提建议、议案,代表们也热衷于通过网络征集民意,使自己的议案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大网站纷纷推出有关“两会”专题,“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栏目炙手可热。在中央,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上网浏览或考察网络舆情,在地方,广东等省的领导也时常借助网络与网民展开互动。

2.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媒介渠道更加多元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囿于网络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媒介渠道比较有限,仅有BBS(论坛)、E-mail 等少数媒介。但经过数年发展,现今网民实践网络民主、行使民主权利的媒介渠道呈现多元化,除了论坛(社区、贴吧)、E-mail 之外,qq、MSN、facebook、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等均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微博的兴起,它不仅传播速度快,更新便捷、及时,而且信息传播范围广,很容易引起集群效应。微博的运用,对于网络民主的发展是一个良好机遇。

不过,无论是从网络民主介入的社会领域来看,还是就其发挥作用的媒介渠道来看,网络民主都是一柄双刃剑,其对于包括我国政党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对于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提出一定的对策加以规避或化解。

二、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

近几年来,网络民主对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政党功能的发挥、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

(一)正面影响

1.增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监督和预警功能

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具有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化、组织动员等三大功能。从理论上说,这三大功能可以有效地组织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不过,尽管在我国的政党监督和预警体制中包含了党内监督、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以及民众监督等方式,但是相对西方政党竞争体制下的监督而言是相对偏弱的,尤其是对于同级党政领导人的监督更难,自上而下的监督则是难上加难。比较而言,网络民主监督具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覆盖面,民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渠道,以最简便、迅速、有效的方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形成一张民主监督的“天网”。

2.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对党组织和各级党员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只有通过学习不断熟练和掌握这种新的民主形式,执政党和民主党派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各种政党功能,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推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和政党自身的建设。

3.有利于协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执政党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化体现。但是,既然是重大决策,决策过程必然相对复杂和烦琐,需要民主党派协商前具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通过网络民主,执政党可以把决策的相关内容予以公示,这样民主党派甚至是全国民众都有可能事先了解和掌握其相关信息,搞好事前的调查研究,做好协商前的准备工作。这对于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和有效化无疑是一种推进。

( 二) 负面影响

1.网络民主使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

网络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交通等物质上的限制,使得民主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网络民主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治的无序状态。在网络环境下,个人可以在弱监管甚至无监管的情况下按照个人的价值和逻辑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倾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政治参与。这当中也必然存在各种敌对分子和反动势力的煽动和蛊惑,动摇公民的政治忠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管制和引导,最终可能会对政治合法性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民主对执政党的主流政治文化提出了新挑战

一般来说,传统政治体制运用大众传媒强调的是主体向客体的单向传播和影响,而网络民主则是政治主客体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平等表达。在这种平等表达中,除了主导政治文化对个人的传播和影响外,也充斥着其他政治亚文化以及个人本身的自由主义思想。党的思想建设和对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和领导,而变成了与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博弈,这无疑是对党的思想领导的一个重大挑战。

3.网络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技术角度看,网络民主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党员干部如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就很难做好与公民的沟通交流。基于网络这一平台,党员干部的工作越来越程序化、透明化。这种社会舆论的监督也使得民众对于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网络民主对政党制度建设本身产生一定影响

党的基层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和聚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弱化。网络民主作为一个政治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以其直接、及时、低准入、可匿名等特点成为广大民众进入政治生活领域的一个切入点,广大民众可以在不加入任何组织的情况下形成政治舆论,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造成影响,这就打破了传统政治环境下人们必须通过实体组织来进行政治参与的瓶颈,也削弱了政党尤其是基层政党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

网络民主的兴起也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和执政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体系内的民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的执政党只有处理好党内的民主关系,处理好政党体系内的民主关系,才能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的作用,才能在网络民主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三、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负面影响的规避策略

网络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也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尽管网络民主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弊端,但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这一客观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各项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和政党体系的制度建设

我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能仅仅以中共中央的文件的形式来指导工作,对政党制度的宪法规定还应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网络民主不断发展和健全、人民群众参政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政党本身的合法性和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政治舆论关注的焦点,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的领导。

(二)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增强主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民主的兴起,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需求大大提升,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入,西方政治思想及其他政治亚文化进入公众视野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发展也促成了公民利益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加深,这些都对党领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执政党必须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使党的思想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使主流政治文化能够真正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

(三)积极把握和引导网络舆情

对各种网络暴力现象要给予坚决控制和打击,对一些民众故意通过网络传播谣言、恶毒攻击党和政府以及守法公民,通过网络曝光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要坚决予以打击。切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经得起社会的监督评价,得到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对民众合法运用网络平台揭露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对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进行合法合理地监督和批评要给予切实保护,绝不能滥用职权肆意践踏民众的民主权利,更不能随意动用专政手段对付普通网民。慎重和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对网络所曝光的问题要核查,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正确把握好舆情控制,不致让舆情失控。

(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水平

民主趋势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应积极培养和树立“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的民主精神。目前部分党员干部中仍然抱持官本位思想,对民主尤其是网络民主有轻视和抵制的情绪,这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党制度建设都是极大的阻碍。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会利用网络、善用网络,掌握网络民主政治的基本技术,从网络中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向,从网络中洞悉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从网络中了解民心民意。

(五)善于利用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介

如前所述,目前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媒介渠道日益多元化,论坛(社区、贴吧)、E-mail、qq、MSN、facebook、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等各种新兴媒介均被广泛运用。如果要积极规避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负面影响,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自身得首先利用好这些新兴媒介。首先,应加强官方网站及官方微博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平台,而不是将其作为“面子工程”。其次,应设专门机构或专人深入各大论坛(社区、贴吧)、博客等网络互动平台,以发起讨论主题等形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再次,通过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合作,以传统媒体引导网络媒体,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两大舆论场的密切互动。

作者:闻学峰

责任编辑:朱美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