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的“十二五”蓝图
1月7日,在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表示,“建设‘文化强国’,我们要注重精神的层面;在文化上影响世界,核心是在精神的层面上影响世界。”叶朗说,“我相信,21世纪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更深刻、更深远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权威人士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说:“‘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我们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
将文化产业提升到新层次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叶朗认为,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从文化产业的创意层面以及文化产业在全世界的影响看,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权威人士透露,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两个旅游地标符号就是长城和故宫。今天,长城、故宫文化内涵的发掘仍然停留在那个时代。即使有声光电,有全新的技术,我们对在长城发生的故事、历史典故、中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等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许嘉璐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兴旺,关键不在于操作,以及从构想、规划、设想乃至付诸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文化的内涵要根植于本土。文化产品表现的中国的事、中国的人、中国的土地应包含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内涵。
叶朗建议,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第一,要实施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第二,要强调创意,追求艺术和高科技的融合;第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文化工程做成民生工程。
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以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为主体、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开发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价值链为依托、以版权保护为保障的文化创新体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生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指出,当前,在一些地区,不少人群中,对于“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一些地方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甚至大肆开发“非遗”产品。这些行为,完全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忽略了“非遗”项目的手工艺生产实践环节,也丧失了“非遗”产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要慎谈“发展”二字。“传统的雕漆工艺,在胎上刷自然的漆,自然风干,刷漆80~100层,需要半年到8个月,然后再进行手工雕刻。后来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改造手工技艺,不再用自然的漆,也不再一层一层刷漆,也不再一刀一刀雕刻,而是做一个模具,几秒钟生产一个,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损害。现在有人重新用传统的方式制作雕漆的精品,一个屏风能卖到上千万元,这是一种重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下的重生。”
权威人士介绍,在“十二五”时期,要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开展工业遗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加强文物市场法规体系建设,建立文物鉴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引导规范民间收藏。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叶朗认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使人变得越来越有教养,越来越高雅。他说,“中国人要让自己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才是真正的中国。孔子说过,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应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观摩学习,就是所谓‘近者悦,远者来’。建设文化强国,要使国际社会了解我们的文化,进一步认同、向往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截至2011年8月底,海外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
权威人士透露,“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形成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
权威人士表示,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研究利用援外资金及对外合作优买优贷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出口,扩大印刷外贸加工规模。扶持优秀国产影片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国产游戏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数字出版拓展海外市场,开发一批在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
叶朗说:“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的复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