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我以为不妨就从广受关注的网络和手机抓起。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统计,至今年5月份,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84亿,微博用户接近2亿。到今年底,互联网用户很可能超过5亿,微博用户达到3亿。如何面对这一庞大群体,如何妥善应对互联网提出的尖锐挑战,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是摆在文化建设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鲜明特点改变着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的格局。网络和手机使人人成为报道者,个个都是评论员。传统的、带有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性质和特点的由上至下、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的传播方式受到强烈挑战和冲击,传播主体由官方全面掌握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变为既有传统主体,又有以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为代表的普通群众;传播方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相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和相对贫乏的信息量,向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和更加丰富的信息量转变。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渠道,继续深刻影响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同时,新兴媒体也以自己特有的快捷便利的优势,丰富主流媒体,引领公众意见,甚至影响法律判决和政府决策。当今社会,任何政党和政府,任何机构和官员,谁也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忽视网民的意见。否则,不仅要被摒弃在信息场之外,而且很可能被广大网民屏蔽在自己的视野之外。
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必须深刻研判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冷静分析网民的“众声沸腾”,理性疏导民众情绪,使网络舆论场成为一支新兴的积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的有效阵地。
所有思想文化工作者、理论新闻工作者,都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顽强适应新形势,勇敢面对新任务,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网民慢、信息量比网民小、信息质量比网民差、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比网民低,那么凭什么去“武装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
要当先生,先做学生。要努力成为网络的行家里手,而不是站在网络之外,以傲慢自负的态度对待网民,以无知低能的行为应对网民质询,更不能对如此繁盛的网络采取鸵鸟式的回避态度,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应该说,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这个“坎儿”过不去,“大发展、大繁荣”就无从谈起。因为,你在跟什么人说话都不清楚,你对网民须臾不离的网络世界很陌生,你对人家的所思所想不甚了了,你的“文化建设”就很可能变成莫名其妙的自说自话、自我陶醉。
此言未必入耳,却是实实在在的真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