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来源:人民政协报|时间:2011-11-0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情基础和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特定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逐步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即洋务运动催生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和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依靠外国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而产生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形态。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权的依附物,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垄断资本的巨大压力和国内封建主义严重摧残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政治上,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损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纷纷领导人民奋起抗争。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未能最终实现,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从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中终于认识到,中国要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有新的政治力量以新的理论思想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坚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随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新政权的建立,这一政治格局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民主道路,反对一党独裁统治过程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士曾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临时约法》,模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一时间,政党蜂拥而起,达90多个。各政党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激烈竞争。但是,随着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议会,议会多党制彻底破产。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共两党分裂对峙,这一变化使中国的政治斗争出现了新的格局。一些坚持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国民党民主派和革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式,试图开辟新的道路来救国救民。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国共两党的对立和斗争中,相继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政治利益,按照西方议会民主政党模式组织起来的新型政党。在国民党一党训政体制下,不仅中国共产党是非法的被镇压的政党,各民主党派从一产生就处于非法的受迫害的地位。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三种政党模式并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民主革命旗帜,领导人民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遭到彻底失败。 中国的近现代政治发展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照搬西方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一党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意志,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在否定了以上述两种政党制度后确立起来的,是中国人民在比较鉴别基础上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作出的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奋斗的伟大成果。 在民主革命时期,作为各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一般都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但由于民主党派自身历史局限性,难以承担领导革命的重任。他们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就必须向代表中国先进力量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寻求支持与合作。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彻底丢掉了通过改革改良的方式实现民主宪政的幻想,坚定了他们只有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彻底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的民主国家政权,才能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信念。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极为艰巨,任何一个革命阶级及政党都不可能单独完成任务。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统一战线的政策,确立了争取、团结民主党派的方针,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中间势力,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我国各民主党派虽在意识形态方面同中共有所不同,但在反帝爱国、争取民主权利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政治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为团结抗日奔走呼号;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积极配合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共的“五一”号召,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并担任要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诞生,同时也揭开了多党合作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早在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话,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方面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思想理论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了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与合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在宪法中规定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推进了中国的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这一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不断增强,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最终形成,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伟大的独创性。 在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政党制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深深根植于坚实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之沃壤中,体现了人类社会所固有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精神。在这个有机的统一体中,执政党和参政党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是主旋律,是主要的,差异性是和弦,是次要的,双方互不替代、互为补充。而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原则集中体现了多党合作事业的生机与活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相得益彰的价值理念,展示出鲜明的合作、参与、协商、包容、和谐的文化精神,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相适应,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契合,是对人类社会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发展。 (作者李金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