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学苑/学习园地/“七一”讲话学习问答:为何强调“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七一”讲话学习问答:为何强调“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来源:北京日报|时间:2011-09-05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乃至理论界出现了怀疑、动摇甚至主张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看法,这是不正确的,也是危险的——

  嘉宾:

  周为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卢周来(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他明确宣示: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新内涵?本刊特邀请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正确的大战略,不可改变

  主持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确定的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用“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样坚定鲜明的语言来强调坚持这个中心,有什么深意?

  周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正确的大战略,不可轻变,以任何动听的或难听的说辞来改变都不行。制定正确的大战略固非易事,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它也很不容易,同样需要有清醒深刻的战略思维和良好的大局观,需要有清醒的战略和足够定力,否则就会在两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对大战略的动摇。一种情况是出现了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另一种情况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等)这个大战略来说,目前阶段,恰恰是同时出现了这两种情况。一方面,经数十年努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空前,经济实力大增,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既有长期存在以至不断积累加剧起来的,又有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若干怀疑、动摇乃至主张改变这个中心的看法。比如:有的认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不需要再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而要以别的什么为中心;有的则把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归咎于这个战略,以至要否定它。说法虽有不同,但无非都是认为现在有“条件”或有“必要”来改变和纠正这个战略了。这样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也是危险的。如果真这么做,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全局性、根本性的大错误。

  邓小平是一位大“战略家”,不仅以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智慧制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而且以非凡的定力坚持这个战略。当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上发生动摇,所以一再告诫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动摇不得。而目前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那些意见,正是他生前最担心的。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以“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样坚定鲜明的语言来强调坚持这个中心,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意义的。

  怎样正确看待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种争议

  主持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近两年来围绕还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了不少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您怎样看?

  周为民:争议有很多种,如有一种意见认为,把经济建设确立为中心任务,就忽视了其它方面的重要任务,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等。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强调中心,并不意味着脱离全局,丢掉其它方面。恰恰相反,中心正是就全局而言的,如果不是着眼于全局,也就无所谓中心了。同样,如果没有中心、重点,就不可能真正发动全局、把握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的正是展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这个战略思想抓住了在决定现代化全局意义上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重点,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离开这个根本、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发展的全局。

  另有一种意见,批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物本”思想,忽视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这种批评也是不着边际的。为什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直接最深刻的原因来自改革开放前长期脱离这个中心以至民生长期艰困的严重教训,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在于尽快改善民生,尽快使人民摆脱长期、普遍的贫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富民思想差不多是同时提出的,前者是中心任务,后者是这个任务所要达成的目的,不确立这个中心,不牢牢抓住这个中心任务,就不可能使人民摆脱贫穷而达到温饱、奔向小康,这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的道理。这个道理十分清楚,也是三十多年来使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逻辑。诚然,现在仍有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正是说明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动摇不得的道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进而导致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现象。这种看法也不正确。经济建设当然要求经济在数量、规模上的增长(GDP是其基本指标,不应轻视),但并非等同于增长,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创造财富、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在认识上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理解,在实践中是没有做好这项中心工作,这才是要着力纠正的问题。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本身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只能说明这种看法同样错误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同于片面追求GDP增长了。

  若然放松、脱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进程就迈不过关键的一道坎

  主持人:在当前阶段,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有哪些现实依据?

  周为民: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的现状决定的。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在党的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一再强调 “两个没有变”,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第三个“没有变”,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加上这一条,明确 “三个没有变”,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清醒判断,也很有针对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根据就在这“三个没有变”。

  其次,这是由中国现代化目标与任务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处于十分紧要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诸多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发展路线(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得以确立,中国终于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正确的现代化道路。自那时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便成为全党的一项战略共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尽管遇到种种干扰,但正是因为全党坚定地维护了这个战略共识,所以才有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的空前成就。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尚可能功亏一篑,何况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以国际标准来看,中国还有上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要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需要十分抓紧已经不多的时间来做艰巨的努力,更何况要完成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还有更重的任务。在当前这个紧要的半途上,如惑于干扰,废然放松、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已持续30多年的,也是数十年来最有希望成其大功的这一轮现代化进程就迈不过关键的一道坎,以至就此落幕。果真如此,中华民族的前途就难以预料了。

  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本清源地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明确这一点。诚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其基本精神和要求,也鲜明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固然不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动摇、脱离这个中心,就是动摇、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动摇、脱离社会主义。

  要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主持人:目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现实紧迫性?

  卢周来: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未来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面临的任务纷繁复杂,需要从事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国家不发生大的外敌入侵,我们就必须始终通过牢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实现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也正因为“三个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因此动摇不得。也只有经济发展了,主要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了,才能为进一步解决其他矛盾创造条件。仅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例。我们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GDP每一个百分点增长可带动80万至100万新增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年均新增900万就业岗位目标,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和条件。而能不能继续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即使不去主动挑战世界秩序,也可能因触及国际既有利益格局而遭受围堵与打压,我们面临的外部挑战将日趋复杂,“机遇窗口”并不总是为我们打开。这更要求我们倍加珍惜眼前机遇、抓住眼前机遇、用好眼前机遇,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涵

  主持人: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种提法有什么新意?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卢周来:这一思想并不是简单地重申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时还根据时代要求,赋予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的内涵,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周为民:这其实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战略思想所要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论断正确说明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是逻辑一致的,如同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是统一的、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一样。离开科学发展,就不能正确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这是不言而喻的,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决不是科学发展观,脱离这个中心,所谓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只能是一句空话。

  真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

  主持人:那么,怎样正确地在科学发展的意义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

  周为民:在科学发展的意义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的任务是尽快转变增长方式,从而有效调整经济结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其一,我认为还是“转变增长方式”这种提法更准确一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主要靠高投入带来数量、规模的扩张而缺乏结构变革的增长方式,不是经济发展的方式。所谓经济发展,实质在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种发展是在结构变革中实现的增长。从这种意义上讲,转变的目标就是要把旧的增长方式变革为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所以应当是转变增长方式而不是转变发展方式。其二,这里所说的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即经济结构问题是由旧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明确这一点决非无关紧要,因为由此可以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结构调整的功效。

  但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已提出很多年,历经几个五年规划,迄今无根本的突破,而旧的增长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强化。为什么?因为改革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长期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旧增长方式的体制根源仍然存在。增长方式的问题说到底是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来自旧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经济的方式。改革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和形式已初步建立,但仍远未完善,主要的问题是市场机制在要素市场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行政性的力量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支配着资源配置,初步形成的市场体制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权力控制市场的某些特征。只要这种情况没有根本改变,主要以政府、垄断性国企的大规模投资来拉动GDP指标的旧增长方式就转变不了,资源不当配置就避免不了,经济结构也就调整不了,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基础、过程都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没有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将仍然只是一个口号。

  胡锦涛同志已明确指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因此,当前要真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但令人忧虑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正当仍处于半途的改革亟待深化之际,在一些方面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改革的迟滞延宕甚至摇摆后退的现象,本是属于改革对象的一些东西反而被重新肯定。改革的条件和机会由于这样一些原因而正在继续流失。这种趋向亟须扭转,否则发展的战略机遇势必随之丧失。

  要注重协调式发展、创新式发展、绿色式发展、共享式发展等理念

  主持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新要求?

  卢周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要有新的理念: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协调式发展。未来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注重创新式发展。未来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注重绿色式发展。未来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共享式发展。目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更是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未来我们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主持人:黄月平)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