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绽放希望的光芒
泥泞遍地的土路旁,他看似随意地走进一户低矮阴暗的窝棚,大咧咧地在布满尘土和炭灰的柴堆上坐下来。几个身上脏得看不出衣服颜色的孩子对他毫不戒备,吸溜着鼻涕笑着呢喃着,把几个刚从地上余烬里掏出来的、黑乎乎的烤土豆递给他。他也不客气,接过来啃了一大口,向孩子们比了个大拇指。
“如果不能成为当地人、成为他们的家人,我很难拍到这样震撼人心的画面。没有这样的画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们,就想象不到他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艰辛。所以我决定和他们吃住在一起,一直到让他们不再惧怕陌生的镜头,一直到他们像接纳家人一样接纳我。”吕继林说。
放下身段,卧薪尝胆
吕继林是我国首位获得“人像摄影十杰”称号的儿童摄影师,首位将影棚建立在医院里的儿童摄影师,首次将中国儿童摄影作品主题化。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并多次中国、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巡回展出。
生于1956年的吕继林原本是一名电工,直到30多岁才开始接触摄影,是独到的天赋和过人的努力,让他成为中国儿童摄影的领军人物。近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我国儿童摄影市场更加规范、拥有更完善的系统,因此试图建设他独创的“标准化”,并建立东方童话儿童摄影加盟机构和东方童话摄影学校,希望为我国儿童摄影不断提高国际地位贡献一份坚实力量。
2014年,已经年近花甲的吕继林在云南布朗山偶然走进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孩子们纯朴和善的眼睛与极为艰难的生活环境深深震撼了他。他试图拍摄这些令人心疼而又可爱至极的孩子们,但当地居民对这个留着长发扛着相机的陌生老人仍然有着本能的戒惧。他索性豁出去,仅仅留下随身衣物和拍摄设备,把携带的食物和钱分给当地人,干脆在山里住了下来。从这一刻起,布朗山之行不再是一场简单的采风,而成为一场浩大绽放的开始。
漫漫山路,拳拳深情
从布朗山中走出来,吕继林的心仍然为大山里的留守孩子们所牵动。2015年起,他又一次选择走进大山,探寻这群最需要关怀的孩子们的生活。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四川西南边陲盐源县的大凉山深处。
文字很难描述这漫漫山道中的艰辛与苦涩,在吕继林的影像记录当中,一条仅能通行一辆车的泥土公路,就是大山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四年间,他先后进山数十次,出过车祸,甚至在山石滑坡中摔伤过腿,不得不拄拐行动。
“车轮旁边几公分就是悬崖,一开几个小时提心吊胆,能把人颠到吐。陷到泥里基本上随时都会发生,泥石流和滑坡都是常态。”吕继林的话语轻描淡写,却让人深深感受到大山深处的困难。“我们成年人借助车辆赶路尚且如此,可以想见那里的留守孩子在经受着什么。”
伴随着漫长又艰苦的拍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吃惊、迷茫、无奈、感动、落泪。交通不便、山高缺水、土地贫瘠、生活艰辛,因为高海拔、沙土地,只生长土豆和乔荞麦等经济价值偏低的农作物。青壮年希望通过走出大山,依靠外出打工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就留在家里,留在山上,于是生活变得更加艰辛。孩子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仅要协助大人劳作,看管弟妹,还要坚持学习。
“就在这样的环境和拍摄过程中,我看到的不是有贫苦,更多是孩子们的坚强、乐观、分享意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热爱生活,渴望读书,似乎比那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成熟得更早,独立能力更强。这个群体,因为缺乏母爱和父爱,至少在亲情这一块是缺失的,总以为他们的内心会表现得更柔弱、敏感,但是我看到的孩子大都是乐观、阳光、积极、自立自强的,这一点令我很震撼。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脸上的笑容,他们的朴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四年来,吕继林渐渐成为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亲人,他与山里的贫困家庭一起吃住一起劳动,用镜头记录和展现留守孩子们的生活,也一点点将外面的世界带进大山,从力所能及的帮助做起,渐渐为孩子们建起一座新家。盐源县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地名,也渐渐引来摄影界、艺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名人广伸援手。
在吕继林的带领下,一大帮摄影人的足迹踏遍了盐源的各大山头。他集合160多名各界人士,在大草乡小学建起“艺术教室”一个,捐赠书包500个,校服500套;在棉桠乡小学捐赠书包1300个,校服1300套,学校餐厅桌椅数十套,用两年时间为6个孤儿新建了一套名为“希望之家”的新住宅,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购买服装鞋子、书本文具,加上现金资助等等合计人民币10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吕继林还买来种子教他们种地,买来树苗教他们种果树,买来鸡苗和小猪,让他们养鸡养猪,希望他们通过劳动真正实现自给自足。几年下来,仅仅是吕继林自掏腰包在帮扶上的投入就有大约上百万元,亲自“助养”了10个留守孩子。
难忘初心,神圣职责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毕节调研时说:“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的功夫。”这一年,带着职业摄影家的敏锐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几分懵懂,吕继林走进了大凉山。后来,他把这句话用在了他的大凉山工作纪录片《点亮希望》的开篇。
以云南布朗山留守儿童为拍摄主题的画册《希望》,记载着吕继林历时三年余、探访百余个贫困村寨途中,看到的当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主席闫太昌、央视名嘴朱军、体育明星姚明、影视演员胡军等公众人物在感动之余,饱含深情地为这本画册写下序言。此时的吕继林,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摄影师,而是奋战在扶贫前线、用自己的方式拯救深山留守儿童的顽强战士,用摄影人的独特视角和镜头后的睿智头脑,以62岁“高龄”和排除万难的决意,在大凉山深处生生踏出了一条帮扶之路。
“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特别是这些需要精神和物质双重关爱的孩子,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们‘深不见底’的明亮眼睛,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切实有效的关心与帮助。这不只是我的‘希望’,也是孩子们的,更是整个社会的。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价值所在。”
吕继林说,需要帮助的孩子远远不止“希望之家”的6名孤儿,他正在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积极申请立项“艺术教室”公益项目,准备在全国建立艺术教室20个,如果项目能够实现,第一个“艺术教室”他想建设在大凉山。“国家正在精准扶贫,我们摄影人也能出一份力,我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我相信我们摄影人联合起来,这里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在吕继林《希望》纪录片的结尾,是这样一段话:祖国的强大与富裕带给我们崭新的自信,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勇气去主动发现美丽中国身躯上不和谐的贫穷疮疤,去主动唤起关注与责任;实现精准脱贫,首先需要精准发现贫穷的区域和现实,这恰恰是我们摄影人的神圣天职。这句话,既是吕继林身为摄影人的目标,更是他作为中国人的饱满深情。他不止一次强调,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去触动他人的视线,希望大家不仅仅看到光影的纪实魅力,而且能够通过他的镜头看到那些真实的存在,从而激发起每个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我的拍摄并不是让外界看到大山深处的孩子有多么可怜,而是想把孩子们的本性告诉大山以外的地方。当生活艰辛到甚至令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用更加坚强的内心生活着,用更加坚定的毅力往前走着。”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一年,吕继林加入了民进组织。5月,再次走进大凉山时,他的身旁又多了一批来自民进的家人,他的扶贫之路正在、还在、也将一直不断越走越宽。
“我只是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用影像的力量去感召人。这条路还会一直走下去,五年,十年,直到我走不动为止。”洗尽铅华,归根究底,吕继林把这些年的艰辛与喜悦归结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我想,我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希望之路。”
(本文原刊于《重庆民进》2019年第2期,在民进中央微信公众号“民进网”、民进中央今日头条号等多个媒体亦有改编刊载)
作者:熊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