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播爱的种子
——记南岸区民进会员、广益中学援藏支教高级教师文敏
洒播爱的种子
——记南岸区民进会员、广益中学援藏支教高级教师文敏
文/郭同永
文敏,重庆市重点中学广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南岸区优秀教师、南岸区骨干教师。她于2008年光荣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13年5月,她成为重庆市首批短期援藏技术人员,分配至西藏昌都地区初级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圆了她多年来愿为西藏教育事业、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梦想。支教半年来,文老师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着南岸民进人!
高原反应平常事 勇挑重担显精神
2013年8月23日,文老师来到西藏昌都地区,第三天便投入到地区初级中学的工作中。当时文老师高原反应特别严重,头晕、失眠、胸闷、呼吸困难。一般来说,常人到西藏的适应期是7—10天,但由于受援学校比较缺乏语文老师,同时为了尽快走上援教岗位,文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站在了藏东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讲台上,把汉语的美传递给藏族孩子,把内地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给了初级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最让人敬佩的是文老师的吃苦耐劳和勇挑重担的精神,她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周正常排课14节,早自习4节,晚自习4节,同时担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还负责协助美郞措姆副校长搞好学校的教研工作。
条件艰苦无怨悔 信心百倍赴征程
支教伊始,恰逢昌都地区新一轮旧城改造,而且昌都地处澜沧江河谷,地小房少,因拆迁导致整个地区的住房情况都特别紧张。文老师支教的学校也正处在拆迁中,学校搬到了昌都津昌体育场临时搭建的板房里。高原天气冰火两重天,早晚冷的时候特别冷,中午太阳大,热的时候又特别热,办公室是体育场看台底部的黑屋,没有窗户,没有空调。学校的住宿条件更差,住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修建的房子,非常简陋和拥挤,文老师和5个女老师挤在一间很小的宿舍,没有做饭的条件,只好天天吃食堂。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文老师每天起早贪黑,迈开着前进的步伐,无怨无悔。2013年9月10日是全国第29个教师节,文老师作为优秀的短期援藏老师和优秀的地区初级中学教师被选拔到昌都地区教育局发言。文老师讲述她在学校见到的领导和同事的平凡感人的事迹,自己的苦处半点没有谈及。即使向地区教委提建议,她也是为初级中学而提,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谋私利。
尽职尽责洒汗水 教学教研比翼飞
作为老师,因为高原缺氧,文老师给藏族孩子上课时经常气喘吁吁,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忍不住叫她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文老师只是把窗户和大门全部打开,又继续上课。她说:“我休息一分钟,但讲台下是几十个孩子,那可是几十分钟呀,耽误不起呀。”于是她咬咬牙就挺过去了,等上完课再休息。但上完课后,文老师照样没有休息,而是在那里埋头详批详改成堆的作业。
作为教研组长,文老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但仍然虚心地与组内老师一起探究怎样让课堂高效、怎样把学生和老师解放出来,做事半功倍的事等问题。开学的第一堂课,文老师发现藏族孩子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是“p”“q”不分,基本的汉字书写也很差,记笔记做作业写作文时错别字很多。在深入研究西藏中考题的基础上,文老师迅速组织七年级的语文老师,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编好了一本昌都地区初级中学的七年级语文内部资料——《字词大本营》,填补了受援学校此类资料的空白。该资料分为基础积累和提升积累两大块,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又兼顾了基础好的学生。文老师还主动承担了七年级三个单元复习资料的整理工作,而只分配给其他老师一个单元,充分展现了援藏教师在工作上的引领作用和吃苦耐劳精神。另外,文老师还协助受援学校教研副校长修订完善了教科室管理工作制度,为教科室的建设出谋划策。
春风化雨细无声 爱心洒播遍芬芳
在文老师办公室,特别是中午,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她在辅导基础差的藏族学生,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她还时不时买点零食给孩子们垫肚子,自己却饿着肚子。
中秋节,昌都地委组织部给每位援藏的干部发了一盒月饼,文老师自己舍不得吃,将月饼赠送给了她所教五班的拉珍同学。拉珍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文老师经常把她叫到办公室关心她,把她当作亲身女儿来看。为了自己深深爱着的教育事业,文老师抛夫弃子来到西藏,把大爱播撒到了西藏学生的身上。
文老师的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罗布曲培,总是爱在课堂上睡觉。文老师除了在课后找学生谈心外,还进行家访了解原因,发现该同学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原来该学生是因为帮家里干活耽误了休息时间。文老师把身上的钱全给了学生家长,并谈到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家访结束时,罗布的家长表示:“谢谢文老师!我们做家长的保证:自己再苦,也绝不再耽误孩子的学习!”
这真是:“春风化雨细无声,爱心洒播遍芬芳。”虽然文老师支教的时间不长,但受援学校和学生都深深感受到了:他们需要文老师!这样的老师当然得到了受援学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和尊重。这正如文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把爱的种子洒播在西藏的校园,让它开出希望幸福、民族团结的花朵,这就是我最美丽的梦想!”
(特约编辑 殷贤华)
作者:郭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