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天自春,香远益清
“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
经典浩如烟海,精神博大精深,一个人要在文化上做出一番成就,占有一席之地,太难了。一勺水曲折深致,一片石灵秀雅致,需要一个人拥有安静之心,具备深耕之功,才能发现,探究,并把这份美好呈现于世人眼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独立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标签,而乱花迷眼中清醒自知,明晓所欲,所爱,所求;喧嚣浮躁中淡定平和,尊奉热爱,付出,坚守:这,或许才是为人最可贵之处。
一、阅读“文化课”,解读时代精神。
“救苦救难的人,谁也不认;喜欢显摆的人,天下皆知。”千百年前,墨家之任侠精神,其具有的哀民生多艰之悲悯,扶大厦将倾之决绝,无疑具有永恒的时代意义。沧桑风云,时代变迁,患难见真情,危难显品质,总有人在艰难中挺身而出,活成国家民族的脊梁,人民的救星,时代的丰碑,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风尚、价值选择。揆诸当下,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必将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之担当精神,“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之奉献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创千秋伟业功。
二、阅读“文化课”,坚定文脉传承。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宏大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我们既要坚定对其力量与魅力的自信,又要接续奋斗致力于对其传承与创新。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全世界最早文字的神圣来处,在野蛮与战争中灰飞烟灭,不知历史去处;辉煌的古埃及文化,让我们思考学者之命题——“古代的力量越强大,后来的失落也就更加让人伤心”,人种与血缘的失落势必带来文化的衰微——文化,从来不是少数人通天之特权,只应“贴地流传,生生不息”;灿烂的古印度文化,在极端的拥挤和裂变中消失,整体性陷入迷惘……而我们的文化,在始皇一统文字下一往无前,是木铎金声,是孔子吟唱,是唐宋步伐,是飞天密码……我们这样说,不是自我沉醉与自我沉沦,而是始终葆有文化之清醒,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出发。
正因传承不易,自当珍惜坚守;只因传承不易,正当砥砺创新。
三、阅读“文化课”,坚守理想人格。
大道昭昭,众人皆美;大道坦坦,众人皆出。
君子人格,是华夏子民永远的人生追求与精神原乡。
小到“让它六尺又何妨”之宽仁,大到“美美与共”之和美;小到“远亲不如近邻”之亲和,大到“共同富裕”之博大;小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乡约”淳朴,大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世界遗产……”“国际公约”之神圣……养君子德风,思成人之美,坦荡庸和,礼遇天下,是华夏儿女的生命做派,更是泱泱华夏之盛世国风。
今日之世界,波诡云谲,变局动荡,百年未有;经济围堵,科技卡脖,霸权依旧。正因如此,不为利,不谋权,华夏不改良善初衷;惟其如此,不妥协,不退步,中华不变铮铮风骨!
四、阅读“文化课”,反思文化发展
“一个国家的文化兴衰,完全取决于能否涌现大批超越传统的勇敢开拓者。” “公共空间”“实证意识”“创新思维”等问题,尤其是“创新思维”,值得我们积极反思。试看,今天我们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从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到空间站建设、载人飞船、悟空墨子与蛟龙,我们能在典籍中找到《山海经》《西游记》《逍遥游》等一系列精神出处,也能在现实中想到万户,这就是文化渊源,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与创新开拓。试看,昆曲、川剧、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以创新的形式为新青年“喜闻乐见”,积极传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白先勇先生积极推广“昆曲新美学”,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正所谓“昆曲无他,只一美字”。试看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春晚的《只此青绿》,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世界》《洛神赋》等节目,形式全新,艺术精美,巧妙编排,赢得人心,深入人心。还有前几年热播的经典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改编,赋予新的时代元素与时代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传诵一时……
怀古而不泥古,勇于开拓创新,无疑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向未来的不二法门。
仅以余秋雨先生《暮天归思》中的几句话作结,表达对《中华文化课》一书的敬意:
有一种文化,把苍老和蹒跚当作风雅
有一种文化,让青春和未来牵引当下
有一种文化,髹沐祖宅显摆身价
有一只文化,昂首旷野骑着快马
我的文化,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步伐
我的文化,永远在告别,永远在出发
作者:汪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