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与和谐解六则
长寿与和谐之一寿命在于和谐
生命在于运动,寿命在于和谐。此处之和,乃是和谐之意。所谓和谐,就是“和气谐同”,即配合得适当匀称。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该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内外和谐产生稳定,内外和谐利于生命的存在,内外和谐创造完美。内外和谐是对立统一的。
《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对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才有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事物的发展便停止了。
道家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浑然一体。这个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这里的地,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由此,可以将人分为两部分:内部之人,即人体;外部之人,即人体与“天地”之关系。
人体之内,即身体。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人体。在系统内,各个器官之间协调互补;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协调互补。若人体之内是和谐的,即是健康的,体内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协调默契,互补互动,形神相应,充满生气。
人体之外,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共生共荣,那么这个人就与天地相应,与天地中的他人相容。
如果,一个人的内部,出了不和谐的状况,或者某个器官,或者某个系统,出了毛病,这个人就与“天地”不适应。当然,也可以反推,如果一个人生活的“天地”出了不和谐的状况,例如出现雨雪雷电,或者其他自然或社会的变化,而这个人人体内又没有作适应性调整,抑或没有来得及调整,这样,人体内外就不和谐了,这个人的身体,或生理,或心理,就会出现健康问题。问题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所以,人体的内外部和谐统一,这个人的生命就是存在的,就是有寿命的。
长寿地区处于神奇的北纬30°,海拔高低恰好,地形地貌配合恰当,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沛交通发达,没有不适宜人类生活的险地,没有出现过带全局性的大的自然灾害。长寿地区历史上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绝大多数时间,人与人之间和气致祥,和谐相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福地。
长寿当地百姓,历朝历代,在这里休养生息,已经适应了长寿大地的这片“天地”。
寿命在于和谐。长寿大地出现“寿于和”的现象,就是必然的了。长寿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出现高寿寿星的地方。这个地方称之为“长寿”,当之无愧。
长寿与和谐之二顺境逆境与世和谐者寿
程晴初,生于1920年8月4日。熊炳堂,生于1918年11月9日。吴江,生于1913年1月15日。
这三位高寿老先生,都健在,身体好,生活愉快,都居住在长寿城。他们的一生,有许多共同点:都跨过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民国和共和国;都是知识分子;虽已年届高寿,可都能提笔写毛笔字,吟诗作文;都无愧健康寿星的称号。
他们还有一段共同经历,都是极左思潮的受害者,被流放到农村劳动改造长达20年,改革开放初期落实政策恢复工作。
三位寿星一生坎坎坷坷,起起落落,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化,他们都能大度能容,处变不惊,理性对待,绝不破坏内心的平衡,做到该吃饭时吃饭,该劳动时劳动,该睡觉时睡觉。他们坦然对待一切,一直怀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心,努力使处于逆境的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
处逆境,三老先生没有丢弃时日。后处顺境,仍然以平常心对待。
程晴初,在错处的日子里,坚持看书看报,了解世事。恢复工作后,编写文史资料和志书。1980年代初,联合熊炳堂等创办心灵美茶社,组织老年人品茶、看书、聊天、习书画。问他错处的日子过得咋样,他说,“也过得充实。”
熊炳堂,利用所学,改良稻种,教授农民种花植树。他育的稻种,获得了重庆市的奖励;不少农民种花卖花改善了生活。他一直住在老旧房里,八九十岁,还娶了一位老伴。散步、练字、写诗,成了他的日常功课。而今96岁了,还参加诗词学会、老年书画会的活动。
吴江,共和国前,是教师,后来划为地主成分。遣散回乡后与儿女生活劳动在一起。1980年代,他发动组织村老协,当选会长,一直干到90岁才辞去。97岁时,他带领全家十几口人,乘船游览当今世界殊的三峡大坝。2012年10月,应我所请,老先生写了一份两三千字的材料,取名《乐享盛世成寿星》,介绍自己长寿的原因。限于篇幅,这里不细述。
但我用吴老先生的话来结尾:“当今盛世,是国民福寿康宁的天地。我立下自己对盛世的准则:珍视、热爱、善处、乐享。身处盛世是福;而前进中的盛世,又在不断给我们造福和添福。”“我乐享盛世,心情愉快,欢度时光。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就是一天、一月、一年,自然福寿绵长。”
一个人不管身处顺境逆境,心情平和,内外和谐,寿延就会绵长。
长寿与和谐之三家庭孝和者寿
殷怀玉,生于1905年12月1日,殁于2011年6月,享年106岁。戚道君,生于1908年9月24日,殁于2014年9月,享年106岁。罗术珍,生于1909年1月8日,现年106岁。
这三位长寿区的老太太,都是特高寿。两位享年106岁,一位还健在,身体仍然很健康。这三位老太太如此高寿,是何原因呢,家庭孝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长寿,随处都可听得到人们评价某某家庭和睦,都喜欢用“孝和”一词。原来,长寿人很讲孝和。孝,即孝顺,是指家庭成员中的晚辈对长辈尽心奉养和顺从;和,即相安协调、和美和睦。三位老太太的家,都是孝和之家。
殷怀玉,家住渡舟场。老人和子女及其后人都非常孝和。除奉养尽心外,还顺着老太太。儿女知道“老还小”的道理。老人家想干什么,就为其做什么。老人家101岁时,得知在重庆的女儿生病了,急着要去探望。儿子就一直陪着老人上重庆。老人家喜爱打麻将,子女就购买电动麻将机,总是为老人家邀约麻友。不过,也哄着老人家每次玩牌不要花时间太多。一般,晚上9时,就请老人家睡觉。
戚道君,家住葛兰镇南中村。随小儿子住。老人家喜爱做一些轻便的家务,子媳总是为他做好前期准备。如剥豆子,就为她安好座椅,把豆荚秆送到她身旁。老人喜欢闹热,家人到附近坐席,总是带上老人。并尽量抽时间与老人摆龙门阵。
罗术珍,家住晏家中学。一生只育有一子。老人爱喝点老白干,家中总是有储备;老人喜欢吃红薯,就常常购买;老人一个人不好玩,就饲喂了两只老母鸡,由老人经佑。老人从农村入城居住,没有什么熟识的人,子媳总是找些话题和老人摆龙门阵。
这三家人,从不用重话“搡”老人家,从不计较老人说的过头话,总是和颜细语地与老人说话,认真聆听老人的讲话。这三家的其他老人(即老人的子女辈)都有养育子女的经历,他们都像对待自己幼时子女那样对待老人。看着家中老人高寿健康,他们很愉快。
家庭孝和者寿,孝和家庭出高寿老人。
我最近阅读了一篇介绍西方家庭的文章说,父母护佑养育子女,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子女不必为此而报恩,或不必“反哺”。这应该是无稽之谈,偷梁换柱违背伦理之说。父母护育子女,是社会责任,同样,子女奉养孝顺父母,也是社会责任。这两个“社会责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历朝历代和现代都是国家法定的,必须遵守。
孝顺淑和,是美好家庭的重要属性。在评选好家庭、模范家庭的时候,应将孝和列为基本条件。
长寿与和谐之四性格和气者寿
李光宇女士,生于1914年12月8日。黄治成先生,生于1912年10月19日。刘兴宽先生,生于1910年4月16日。
这三位百岁老人现在健康地与儿女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性格和气。“对人对事总是和和气气” ,是三位老人的处世原则,也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和气,有多种解释。有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王充的“瑞物皆起和气而生。”《礼记》上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杨慎的“满天和气,太平有象。”另外还有和睦融洽、态度温和等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一团和气”。和气,对处世来说,实在是个好东西。
李光宇,住长寿凤城,最近年满100周岁。老人家45年前在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在任教时,善待学生,和蔼可亲,受到学生的广泛尊敬。她一生做善事,常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贫苦家庭学生,媒体做过多次报道。其实,她的更多的捐资助学是没有告诉他人的。
黄治成,住洪湖场,育有三个儿子,两个早夭。一子育有一女,但小女未出世,父亲就去世了。老先生把孙女当做女儿抚养成人,并考入长寿师范。她的孙女、已届花甲的黄老师告诉我,“爷爷一生脾气只有恁格好了,从来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对他人也是和和气气的。”
刘兴宽,住万顺镇,是目前长寿全区男性公民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家心态平和,一生隐忍,与世无争,为人宽和,与邻为善,和和气气,乐于助人。村上和邻居对他都有好脾气的说法。
为什么和气使人长寿呢,道理很简单。国与国、族群与族群、社团与社团,若都和平共处,家庭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和好相处,如此,世界便大同,没有战争、没有争斗,互相谦让,这是人增寿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这样,世界才是和平美好的,人的一生才是和谐平静的。有了和谐平静,才有健康长寿的身心。所以,和气生财,和气益身,和气长寿。
社会和自然界的“和气”的基础是人的和气,人与人之间的和气。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心处于轻松自如之态,有利于人体生理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人的心理高效活动,并使机体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百岁老人谈自己的长寿秘诀时说“不发脾气,是重要秘诀。”他还说,对别人客客气气,别人就会对自己恭恭敬敬。
人类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界,以和谐为美,这是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放眼古今养生之道,妙法千千万万,当数和气为先。要想长寿,须正确对待人生,不断修身养性,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社会,接纳大自然。
和和气气,性命双修,延年益寿。
长寿与和谐之五追求中和者康而寿
中和,是古今中国人的重要的立身之道和追求目标。
中和一词,有多种含义。古代经典有中和,传统民族节日有中和节,化学有中和反应,物理学有中和现象。统而言之,中和,就是指一种不偏不倚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中和,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二是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简言之,就是公平是以认识来求平衡的。
酸、碱物质反应,生成没有酸性也没有碱性的处于中和状态的物质盐和水,这是化学的中和反应;物体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电量相等,不带电,物理学上叫中和现象。这两个理化概念,在译为中文时,都借代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和理念。
中和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上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故出现了以“中和”命名的节日,“中和节”。古人很重视看似不偏不倚的夏历二月初二(唐代之前是二月初一)这一天,认为这一天结束寒冷迎来渐热的天气。认为这一天,“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从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由此看来,酸碱反应,是物质消除过烈的酸性或碱性,就“中和”了;正负两电相碰而使物体不带电,就“中和”了;世间任何事物的两极,取其中,矛盾消除了,达到一种适合的平衡,也就是“中和”了。
中医理论很讲“中和”。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体内各种相对立的两面“致中和”,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提倡“阴阳平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取得平衡才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中和之于人的健康和寿延,也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的方方面面,例如器质、生理、心理等方面,若都处于中和的平衡状态,身体就是健康的,就会获得高的寿延。
追求中和者,康而寿。
长寿与和谐之六常致中和者寿
中和对于“寿”,很重要。如何达到或实现这么一种理想的“中和”状态?简言之,如何“致中和”?这是追求寿者努力的方向。
身体,需要一种最佳状态,这应是一种“中和”状态。既不过劳,也不过闲;既不过饱,也不至于饥饿;既不过眠,也不少睡;既不剧烈运动,也不运动量不足;……总之,使身体处于一种中和的状态。
但更重要的是和缓生理、心理的压力,使生心理“致中和”。这个压力是两方面的,亢奋是压力,抑郁也是压力。和缓就是使这两方面的压力“致中和”,就能取得生心理的最佳状态。致中和,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尽快摆脱烦躁情绪。一生中尽量不处于烦躁状态,是古今中外康而寿的秘诀。烦躁是百病之源。长时间的烦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摧毁的作用。急躁易怒、逞强好胜或性格孤僻、多愁善感的人,诱发心脑血液系统疾病的几率远比一般人高很多。人的健康应该是心生理两方面都处于“中和”状态。人不可能没有烦恼,重要的是要尽快自我解脱,摆脱烦恼。要树立与世无争泰然处之的观念,要采取有效办法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平时,可以练练书法,吟吟诗句,唱唱歌,打打太极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有承受挫折的生心理基础;在挫折来临之际,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牌,做一些能一定程度上消耗体力、精力的活动。
应对挫折的最佳良方,是倾述。要多说话,多述说。家人或者友人,要让那些心理压抑、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多倾述,多与之一起干一些事情,引导他进行无害宣泄,不要计较这类人过头的言辞或行动,使他们紧张的体力精力得以释放、时间得以消耗,从而心情致中和。
永远都不要着急,从容对待一切。心胸狭隘、脾气急躁、着急上火、爱钻牛角尖,对身体很不好;心胸开阔、生性随和、心地善良,事忙心不要忙,事急心却要缓,有益于身心健康,从从容容面对,是身体健康所需要的。
要善于调节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就是那些扰乱心生理健康状态的干扰因素。人生总是会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要学会处理压力的方式方法。要正确对待疾病、人生、生死、利益、待遇……对这些都不要看得太重。要改变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即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想方设法避开压力。心宽,知足,心里不搁事,不要深入想。想通了,好;想不通,就算了,也好。
要想康而寿,必须致中和。正如《礼记·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作者:周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