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评书

来源:江北区委会|作者:吴本新|时间:2015-05-26

江北评书是四川评书的一个分支, 在江北广泛流传,主要依仗于本区沿江的许多天然码头,如:鱼嘴、唐家沱、寸滩、溉澜溪、梁沱、江北嘴、陈家馆、董家溪、石马河等,这些码头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一些民间娱乐形式都在码头上集中的展现,不少艺人在水流沙坝上“摆摊设点”讲评书、唱清音、打道琴、耍杂技等,大一点的码头还有折子川戏与变脸。由于深受长江上游、下游,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影响,江北地域逐渐形成了多元综合的江河文化。重庆地处水运码头,评书的表演形式以河边设棚献艺为主,听众多为社会底层劳动者为主体。

一段时期中,在多种文娱形式的冲击下,在多种文娱形式的冲击下,江北评书这一语言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娱生活。在今天国家非遗挖掘与保护大潮之下,通过文化人的大力挖掘、抢救、整理与申报, 2009年江北评书被评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此,江北非遗保护工作有了零的突破。

江北评书的传承至今,这里不得不提到 “江北评书”传承人王正平老先生。他是民进江北文化支部老一辈会员,早年在江北文化馆从事曲艺工作,晚年的退休生活出了收集整理、著书立学外,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还坚持深入江北学校传承评书技艺。特别是在重庆非遗教育传承基地江北福宁村小学的评书教学中,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常在传授评书过程中,注重:绘声绘色,神态逼真;模拟形容,淋漓尽致。如金戈铁马战阵中的,鼓锣、号炮,马嘶、虎啸;擒拿、短打、格斗中的,吼喊、悲嚎,惊呼、咆哮。艺人均用口模拟,力求微妙微俏。使听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再利用手中唯一能发出声响的道具——醒木,在书案上拍击擂动出的声响,加以烘托上述种种情景,使学生们寓教于乐、通俗易懂,不少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评书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老先生从小喜爱民间曲艺,耳濡目染江北评书的艺术魅力。由于评书行业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在过去,没有师傅的人是不能到茶馆说评书的。于是,一九六一年初夏,王正平拜评书高师程梓贤学习评书。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王正平受益匪浅。由于一生对评书喜爱,数十年的坚持与锲而不舍的钻研,在继承的基础上掌握了传统与现代评书的讲述要领,传承与创作评书数百段。其中,《心心咖啡店》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二等奖,《方厂长与袁书记》获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奖,《程梓贤初试品仙台》获四川省首届巴蜀文艺曲艺作品三等奖。整理出的《王正平评书集》201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2014年被评为重庆市 “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奖。

现已八十高龄的王正平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近来,他又多次深入四川达州、开江、巴中、宣汉等地,收集相关史料,为创作长篇历史评书《王三槐反达州》作充分准备,但愿这部呕心沥血的长篇评书能够早日与读者见面。

(本文原载2015317《重庆政协报》)

作者:吴本新

责任编辑:朱美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