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芳:基础科学研究是“中国创造”的基石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刘占芳,做客“第1眼专访”北京两会演播室。他认为,当下科研领域还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激发原始创新。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走红”,激起了许多人对太空探索的关注。刘占芳委员是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重庆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步步建设,让他感触颇深。
全国政协委员刘占芳说:“重庆过去主要是航天电子,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一支力量,那么将来我们可能会在其他方面,,在材料、在设计、在发动机、在导航等等这些方面,这个领域,还可以慢慢地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我市航空产业已累计整合引进项目近20个,社会投资超过300亿元,初步搭建了通航产业“制造+运营+服务”、运输航空业动力“整机+零部件”、新型复合金属材料“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预计到2020年,重庆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将达千亿。
目前,重庆已经开始生产直升机了,刘占芳介绍,重庆市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马上要试飞固定翼通航性的飞机,还要生产大型的航空发动机,我们还有无人机的发动机等等。我很高兴地知道我们重庆也发射了两江之星,民营企业来进行商业发射。那么这些东西都要靠技术的支撑。”
瞄准“太空经济”,科学技术成果的积累是“发射塔”。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占芳在调研中感受到,由于学习难度大,就业相对困难,基础性学科成为冷门专业。然而未来十年,基础学科恰恰是增强国力最重要的发动机。
刘占芳认为,我们国家的高铁、大飞机,比如说军工领域的航空母舰,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大国重器。要解决工程问题,这些工程问题实际上很多是有技术问题的,可以认为是技术问题的集合,而支撑这些技术问题解决的,就是基础研究,特别是数理化天地生这些基础科学。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从源头推动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今年两会,刘占芳在提案中建议:从改革现有评价体系着手,加大基础科学的投入,鼓励原始创新。
他说,世界级的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其实是一个全世界的共性。因为你想你做一个技术,做一个产品,它会随着这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它都会被淘汰掉的,肯定会被淘汰掉的,还有更好的产品来替代他。那么能留下来的是什么?很多东西都是,科学的原理,技术的原理。我们能够做的,在制度上是营造一种好的土壤,把这个土壤做好了,以中国人民的聪明,中国人民的勤奋,产生这种原创性的,变革性的科学,那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本文原载于2019年3月8日重庆广电集团“视界网”电视新闻报道,视频新闻入选“学习强国”网站及客户端)
作者:张嘉 刘恋 靳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