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贫困生不受心理伤害?

全国政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委员视察报道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吕巍|时间:2013-09-06

与位于东部沿海城市的高校相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近40%的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显然要面临更多的助学任务。如何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一直是两所高校执着实践的重要内容。  “由于国家资助款的数额有限,目前还不可能实现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资助,因此,能让最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使资助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9月4日,在与全国政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委员视察团的座谈会上,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钟福国表示,除了通过健全资助工作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项资助规章制度来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外,兰州大学还加强资助工作的网络建设和信息管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各类资助项目的网上发布、申请、审核、审批和公示。  “信息会公示?那就是说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会知道谁是贫困生,家里的贫困程度怎样,这样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自卑感?”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的突然发问,让所有在座的人都心里一震,长久以来,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成为政府和学校助学的最大目标时,关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这就是校园贷款的弊端。为了做到公正、公开,只能将‘贫困’二字贴在学生的身上,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原因之一。让学生在家乡、在入学前获得贷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从贷款的资产质量上来讲,生源地贷款也比校园地贷款更有还款保障。”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直言。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唐晓青看来,贫困生因家庭贫寒、经济拮据本来就容易陷入自卑之中,将他们的经济状况公之于众会更令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贫困。“这就造成有很多贫困学生即使每天吃一顿饭也不选择申请助学贷款,更有一些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的唐晓青表示,学校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能让贫困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又不会受到心理伤害值得思索。“我觉得学校可以尽量减少仪式性的资助,比如有的学校在秋冬给贫困学生发放冬衣,也要学生上台去领,衣服还都是一模一样的,一穿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贫困生,谁还会穿呢?还有的学校为了补助贫困生,特开辟‘一元菜’窗口,试想,这科学吗?我们都是搞教育的,即使是办资助贫困学生的好事,也不能违背教育心理学。”  资助高校贫困学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容易产生的问题也应该是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西北师范大学就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心理学社,专门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心训练小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绪辅导小组”等多个专项辅导小组,常年开展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对于高校学生资助,我们不仅要为了一切学生,也要考虑学生的一切。”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说。

作者:吕巍

责任编辑:朱美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