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来源:求是|时间:2012-02-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目的、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有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开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文化凋敝的社会状况,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各种旧文化的侵蚀,我们党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文化实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文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噪音杂音不绝于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不良思想意识时有出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强调,无产阶级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要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立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努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人民的文化创造潜能得到充分表现,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极大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我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区域和城乡文化差距,多提供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能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始终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掘和继承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彰显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信。但也要看到,一些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认同,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其结果就会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以对民族、历史、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挖掘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养造就更多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同时,我们还要正视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性质宗旨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这条道路又是一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高。但也要看到,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过去,我们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今后,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执笔:颜 旭)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