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强:指导思想是基 核心价值是魂 制度保障是本
杨生平指出,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有世俗形态与理论形态两种形式。作为世俗形态,它是指处于同一共同体中的群众所共有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具有普遍性、大众性与相对稳定性;作为理论形态,它是专业精神生产者所创造的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和其它社会科学等系统化观念,理论形态的文化虽然是少数人生产并被一部分人掌握,但它却处于社会结构的上层,一旦形成会对整个社会以及世俗形态文化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和导向性。研究文化问题,必须有两个认识前提:其一,文化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一旦形成以后就会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往往以一种物质形态传承与发展。具体而言,文化又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二,文化再有影响,渗透再广,但相对于物质而言,它对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影响毕竟是第二位的。这两个基本文化认识前提,对我们今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文化自强之路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因文化是精神性的东西,就轻视它的作用,似乎认为它只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至多只对经济与政治发展起反作用。其实,当今文化的影响力已远不止简单一句“反作用”所能解释得了的。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从经济上看,不仅个体经济行为受到经济伦理等文化因素影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生产力,而且整个经济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也涉及到文化问题、涉及到价值观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斯指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是使制度可行的社会稳定要素,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无法说明资源的现代配置和历史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可以被看成是共同心智模型的类别”。从政治与国际交往上看,文化的作用也是清楚可见的。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提出文化软实力时,就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包括三项内容,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国际关系政策。文化对整个社会繁荣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我们可以不同意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但他的另一本著作《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反思。当然,走另一极端,把文化看成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这种观点与看法也是错误的。不管怎么说,相对于经济而言,文化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当代美国文化之所以那样强大,根本原因在于它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基础。
因为文化很复杂,因为文化层次太多,所以,走文化自强之路首先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真正理解好文化、利用好文化、发展好文化。当然,指导思想毕竟是一种宏观的东西,真正做起工作来还需要有相对具体的中观思想和中观思路。这种中观思想与中观思路,事实上需要在宏观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从众多复杂的社会因子中归纳并总结出可以引领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十分英明的,也是高度文化自觉的结果。
当然,文化自强仅靠文化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制度。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曾讲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文化制度,才能把文化自强之路筑实、筑宽、筑牢。
建设文化制度就必需懂得文化规律。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也不是物质,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劳动,因而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工作思路和物质生产方式做文化工作。文化虽然有统一属性和基本形成方式,但具体性质与具体形成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别。从当前文化的存在方式与具体性质来看,有文化事业,也有文化产业;有经营性的文化,也有公共服务性文化,等等。文化性质不同,形成方式就会有很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文化体制。应该根据不同文化存在形式和不同文化性质,建立一种统、分、合的文化体制。从目前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用不同方式加强三种文化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先进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制度。先进文化总体上属于文化事业,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文化事业,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文化。应该把这类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只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了,才能引领其它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当然,先进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完全依赖政策支持,应该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去加强。先进文化要真的永葆活力,就必须有比其它文化更宽广的胸怀、更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更强大的吸引力。这些自然要从人才培养、氛围营造、路途拓展与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去研究与加强。其次,要建立产业文化发展制度。产业文化不同于事业文化,从根本上讲属于经济式的文化。文化产业的性质是:“文化”是中介、路径与形式,“产业”才是实质。产业文化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按经济发展思路来进行的,它服从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因此,对产业文化的加强可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式来推进。但产业文化毕竟也是文化,由于它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因而它对社会整体文化发展可能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将文化完全带入经济轨道,消解文化的人文向度和人文性质,使整个社会精神状态消极。另外,产业文化还存在破坏、透支国粹文化和原生态文化的可能。许多文化现象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完全进入文化产业的轨道,也许就不会失而复得。二是它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消费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不仅可能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还可能助长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要时要建立一定的文化预警机制。再次,要建立文化事业繁荣制度。文化事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天生就有抵抗经济引诱的性质,对此不能用经济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方式对待,应该给予充分政策上的优待与资金上的支持。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文化繁荣之根,没有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和强大的文化事业人才队伍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源就可能断流,也很难设想会产生有强大吸引力的先进文化与茁壮成长的文化产业。
先进文化、产业文化与事业文化虽然建设制度不同,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与相互支撑。只有先进文化加强了,产业文化与事业文化才能保证好发展方向并做大做强;产业文化做大了,先进文化与事业文化的发展既有了资金上的支持,也多了实践上的经验源泉;只有事业文化做强了,先进文化才可能更有创造力与先进性,产业文化也增添了不断的活水源头。另外,虽然三种文化建设制度不同,但也可以融入一些相同的机制。当前世界正处于文化不断发展、文化思潮不断更新时期,人们对文化创造力的要求与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无论三种文化中的哪种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源源不断、永葆青春。
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自强就有了方向;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强就有了灵魂;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文化自强就有了稳定性的保障。相信,不久将来,中国会迎来文化真正自强的那一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