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学苑/学习园地/“七一”讲话学习问答: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七一”讲话学习问答: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来源:北京日报|时间:2011-09-05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

  ●为什么说改革说到底是“制度性的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什么?

  ●如何使改革最终成为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1、为什么要突出强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既是当下中国再创辉煌、奋发有为的必然抉择,也是执政党做出的庄严承诺和新的动员令。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中国将进入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现代性”社会。这就更为紧迫地要求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鉴于中国的渐进改革已持续30多年,务求适当提速、加快推进,才能“对冲”已经不无显现的“改革综合症”、“改革疲劳症”。而执政党凭借既有的强大政治优势,“不信东风唤不回”,完全有可能在全社会进一步调动或激发起促进改革的积极性,整合好深化改革、推进改革的有生力量,以摆脱普遍既得利益化的深度蔓延。这就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必须着力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继续尊重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

  2、现阶段推进中国改革的力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阶层及阶层关系,在任何社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利益取向,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组织形态及行为方式。当基本生活水平获得较大改善,并且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已非遥不可及之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对于改革开放的态度或者投身于深化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参与力度、强度不可能都一如先前。富足,哪怕仍是较低水平的富足,倘若不能适时或适当引导,也难免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负面拖累或消极因素。相对于其他阶层,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以及上亿之众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可能是当前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变量。“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几乎别无选择地跻身于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建设,对公共服务尤有“内需”。他们迫切要求享受到跟城里同代人同样的尊严、同样的公共医疗、公共教育、保障性住房等“供给”,他们不甘于强吞“以人为本”被狭隘为以“城里人”为本的苦果……这就直接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提出了挑战,倘若改革不能跟进,最终使他们沦为“农村不愿回,城镇又不留”的游走一族,就很难说不会演变成我国现实社会的重大不幸。(以上问题由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同志作答)

  3、为什么说改革说到底是“制度性的改革”?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立一个人民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具有“幸福与尊严”的好日子。因此,改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过程。换句话说,改革说到底是“制度性的改革”,是要引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敷陈。任何改革,包括政治行政改革,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行政体制,以增强改革的制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以提高“改革效率”,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要防止各种原因造成的 “改革效率”低下甚至停滞不前。我们要为民族留下“改革的制度性遗产”,使我们这个时代成为共和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让历史记住我们,就必须下决心清除各种“改革障碍”,消解各种改革阻力,坚持从制度上推进以制约“公共权力”为中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制度性基础,建设好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民心工程”。

  4、为什么要在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谋划改革大局,做好“改革顶层设计”。不言而喻,我们搞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换言之,指的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体制框架内的市场经济。这就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价值”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

  长期以来,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意或无意被我们忽略,致使市场经济变成一种纯粹的“工具理性”而没有“价值理性”,失去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或“灵魂”,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法律价值”等基本价值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市场经济”滑向“坏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民主参与意识、诚信意识、公正意识等基本价值理念,在与市场经济融合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体制机制平台,促使“制度与价值”、“实践与理论”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其直接的社会后果就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规则意识缺乏,进而形成“赢者通吃”的社会失序现象,造成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和谐失去“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从公共精神出发、按照宪法原则和党章原则,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只有具有价值高度的改革,人民才会满意,社会主义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5、未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什么?

  当前,必须以“政治行政体制改革为中心”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社会主义政治行政制度的比较优势。我们讲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最根本的前提是首先实现“社会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社会结构性改革都是指社会公共资源与价值在社会公众之间公平分配的改革。因此,问题就归结到“谁来分配”和“如何分配”这两大方面,谁来分配涉及权力的来源和形成问题,如何分配则涉及“规则”问题。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既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未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实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这一核心价值所“绕不开的话题”。这就是说,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我们党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只有在公共政策制定、干部选任、公共财政预算等基本“制度安排”中实现人民群众有效的民主参与,对公共权力实现有效的制约,彻底消除一些人“公权私用”的空间,才能避免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也才能让人民满意,凝聚党心民心,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

  6、如何使改革最终成为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有效的社会控制是实现从“政府治理”到“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逐步使各种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进而在公共生活领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幸福和尊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辩证法”。人民群众对改革过程的民主参与、批评与监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原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利用好这一政治优势。只有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社会的稳定和谐才会水到渠成。(以上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作答)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