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学苑/学习园地/经济形势专家谈:2011当前经济形势与对策

经济形势专家谈:2011当前经济形势与对策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11-08-25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夏粮丰收,工业增长态势良好,服务业发展加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提高,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高耗能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供电紧张矛盾加剧;小企业、微型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也低于GDP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幅度趋缓的基础还不牢固,存在反弹的可能;等等。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需要正确判断经济形势,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   正确判断经济形势,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   目前,社会上对我国经济状况和下半年经济走势有许多议论。有人认为,我国经济正朝硬着陆的方向发展,而且认为这是必然趋势,不可阻挡;有人认为,我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也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的征象;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滞胀。对这些意见应该高度重视,但绝不能轻信。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问题,也不存在硬着陆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下探到6.8%和6.1%的低点。很显然,说二次探底应该是指GDP的增速降到7%以下。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速达到9.5%。据一些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预测,今年我国GDP的增速虽然会比去年有所回落,但仍有望达到9.3%左右。从季度看,第一、二季度GDP的增速分别为9.7%和9.5%,预计今后两个季度GDP的增速也会保持在9%左右,不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问题。硬着陆是一些经济学家对某个经济体的经济从过热急剧转变为过冷的一种形象说法,今年我国经济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年度看,去年我国GDP增速为10.3%,如果今年我国GDP的增速达到9.3%左右,就只比去年回落1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从去年第三季度到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连续4个季度保持在9.5%至10%之间,即便第四季度的增速降低到9%左右,回落的幅度也只在1个百分点左右;从月度看,三次产业中对GDP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1月的14.1%回落到5月的13.3%,只回落了0.8个百分点,6月还出现了反弹,增速达到15.1%,而且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在14%左右,预计今年下半年仍会保持这种态势。可见,工业增加值和GDP回落的速度是缓慢的、合理的,并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问题。   那么,我国经济是否出现了滞胀呢?回答是否定的。滞胀,全称为停滞性通货膨胀,是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解释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当时由于发生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失业增加,物价却上升很快。经济学家使用这个概念时一般会强调两个前提:一是经济增速降到潜在的GDP增速以下甚至停止增长,物价快速上升且居高不下;二是这种现象一般要持续数年,而不是短期性的波动,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这种现象就持续了10年左右。许多经济学家测算,我国潜在的GDP增长率在8%左右。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7%,年度预期目标定为8%。预计今年我国GDP的增速还会保持在9%以上,仍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经济增速从10%以上回落到9%左右是高位上的回落,属于正常波动,不存在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的问题。当前我国物价虽然偏高,但也属于正常波动。而且,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还是物价上涨,都还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会长期持续下去。因此,那种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滞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低,而且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很强劲。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出口同比增长24%。如不注意,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还有出现反弹的可能。所以,当前宏观调控的方向不是放松调控促增长、防止二次探底和经济硬着陆,而是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回落中逐步趋稳,最好能保持在8%至9%之间,从而为治理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一热就紧、一紧就叫、一叫就松、一松又热的怪圈。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压不下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就会更加尖锐,不利于深化改革,进而还会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突出宏观调控的重点,千方百计稳定物价   中央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并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经济发展形势表明,宏观调控的重点仍不能改变,稳定物价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目前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除1、2月保持在4.9%的水平外,其余4个月都在5%以上,其中6月创今年最高水平,达到6.4%。今年下半年物价涨幅虽然有可能趋缓,但全年仍可能达到5%以上。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平均上涨7.0%,6月份达到7.1%。   物价上涨的压力没有大的缓解,又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在居民消费品方面,价格呈现普遍上涨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纳入消费品价格指数统计的39项主要商品类别中,1—5月月度价格环比上涨的分别为32项、31项、29项、33项、33项。从月度环比看,消费品价格涨幅趋缓,但6月出现反弹,比5月升高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扩大了0.4个百分点,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很快,6月比5月上涨11.4%。这说明价格上涨幅度趋缓的基础还不牢固,稍微放松就会出现反弹。而且3月到5月,非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加快,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增大。   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没有大的变化,稳定物价面临很多挑战。一是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未根本改变,因长期外贸顺差多发的货币和2008年、2009年投放的大量贷款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对我国还在发生影响。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不牢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低。我国人口多,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旺盛,农畜产品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价格必然呈上升趋势;如遇大的自然灾害,这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价格也会加快上涨。此外,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在推高农畜产品的价格。三是成本上升仍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国家既定的大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劳动力人口增速的下降,职工工资必然呈上涨趋势;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不合理的价格关系,也会增加部分企业的产品成本;今年上半年受宏观调控暂缓涨价的部分商品和服务,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下半年可能进行调价,增加新的涨价因素。四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原油、铁矿石、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进口商品的价格仍在高位波动,推高国内商品的价格。   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性,掌握好调控力度和节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何既坚持宏观调控的方向、突出宏观调控的重点、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又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需要认真研究、审慎决策。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力度很大,对控制经济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作用。央行出台的紧缩银根政策,有的已经显现出效果,有的要在今后几个月逐步显现出效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际经济走势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日本经济由于受地震、海啸、核事故的影响复苏受阻,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发展中大国面临通胀压力。这些问题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稳为主。第三季度可以静观其变,在第三季度结束后再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决定是否进行微调。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8%到9%之间,通货膨胀率降到4%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就应该保持中性。   解决当前经济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的协调性。应把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增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的协调性,提高其有效性。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变过去偏重需求方调控、忽视供给方调控的情况。逐步改变货币政策偏重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手段、忽视利用资金价格手段的情况,特别在当前仍是负利率的情况下,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积极财政政策偏重扩大政府债务、增加政府投资,而相对忽视税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的情况。在调控手段的运用上,改变偏重运用行政性办法的一些做法。某些行政性办法表面上看起来见效快,实际上掩盖和积累了矛盾,会带来不良后果,不宜过多采用、长期采用。(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作者:

责任编辑:陈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