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从不退休的基层文化老兵——庞书麟
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容易,但是能将一生的岁月奉献给这个事业,任时代更迭而初衷不改,却很不容易。
一个人下基层一两个月容易,但是能毕生扎根在基层,任世风嬗变而初衷不改,却很不容易。
在这个容易让人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温暖的民进大家庭中,依然有无数会员愿意用毕生的坚守,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的主人翁——民进大足区文企支部老会员庞书麟老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
大足剪纸艺术的创建者
庞书麟出生于1929年,家乡毗邻大足宝顶山,他从小便对大足石刻有一定了解。从重庆西南美专毕业分配到大足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工作后,他对石刻的研究日渐深入。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并不能创作表现“菩萨”的作品,只有画画速写,同时搜集大量素材。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兴起农民画热潮。庞书麟来到山西户县,参观学习了当地的农民画。可是回到大足后,却无法推广,因为这种用广告颜料在墙上作画的成本实在太高。
为了普及群众美术,庞书麟最终选择了对材料要求不高的传统剪纸。但是如何才能做出地方特色呢?庞书麟想到了创作大足石刻剪纸。
当时,四川自贡的剪纸很有名,庞书麟拿着地区文化局的介绍信前去拜师,然而当地工艺美术社却说这是“保密”的,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几经周折,在朋友的介绍下,庞书麟终于有幸拜剪纸大师余曼白的弟子沈成林为师。
掌握了剪纸技法之后,庞书麟回到大足便开始琢磨,如何创作大足石刻题材的剪纸。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唐宋时期能人巧匠们留在崖壁上的石窟艺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一个是立体艺术,一个是平面艺术,看似毫不相干,庞书麟却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他用30余年时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剪纸,使其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光彩。
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曾评价庞书麟的剪纸是“别看这薄薄的一张纸,简朴的几条线,都是苦心经营出来的,是表现艺术的艺术”。
经过长期的写生创作,庞书麟发现:剪纸的表现力有限,不能追求全面和写实,而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后,越是简单、朴素的作品反倒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剪纸,除了传统剪纸的手法,庞书麟还从国画、白描、图案、版画中吸取营养,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尤其是把剪纸与石刻对比欣赏,平面与立体相映生辉,更是妙趣横生。
庞书麟把大足石刻里多达5万余尊的佛像反复提炼,巧妙构思,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牧牛图》是大足石刻的精品之一,以牧人比喻修行者,以牛比喻修行者的心,诠释了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在表现时,庞书麟脱离了宗教的束缚,从十组中精选四组,刻画牧童的可爱、老牛的憨厚,加之山石、流水、猴子、仙鹤,便构成了一套充满山野情趣的连环画。
在万恶的《地狱变相》中,庞书麟捕捉到了养鸡女这个善良、贤淑的农家女子形象。在表现石刻中美丽的半身少女——吹笛女时,他将另一石刻中的朱雀运用进来,笛声悠扬,引来朱雀口衔璎珞旋于姑娘头顶,既丰富了画面,又增添了情趣,可谓妙笔生花。
从面貌狰狞的明王金刚到姿态优雅的观音飞天,或大刀阔斧、或精雕细镂,如果把内容丰富的大足石刻比作电影,那一张张剪纸就如同一个个特写镜头,定格了最美的角度和姿态。
然而,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当下,物欲横流,大足剪纸也跟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叫好不叫座,除了博物馆、艺术馆和同行收藏外,个人购买者较少,甚至连继承这门手艺的传人也难找到。
2012年春天,一场重病加深了老人的忧郁:几十年的苦心探索,难道大足剪纸也会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频临失传?庞书麟凝望着他那尘封已久的剪纸珍品,忧虑着它们的归宿。
民进大足区委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第一时间就直奔老人家中了解情况。为化解大足剪纸的生存危机,文化界的朋友们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2012年,大足剪纸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项目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2013年11月,大足剪纸首次走进了四川美术学院的课堂。2014年2月,大足剪纸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4月,大足剪纸艺术学会成立……曾经默默无闻的大足剪纸,在庞书麟数十年的努力下,得到有效的挖掘、保护和发扬,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大足剪纸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春天,耄耋之年的庞书麟也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不仅在家里办起了培训班,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制作剪刻工具,传授剪刻技艺,还到学校向中小学师生授课、示范。
2014年12月11日,民进大足区委在区教委二楼会议室举办“非遗文化与大足剪纸”中小学美术教师专题培训。培训当天,入冬以来的首次寒潮也悄悄地来了,天空下着小雨,气温特别低。
因为路面湿滑,大家担心庞书麟老师出行不便,受冻感冒,纷纷劝他不用参加了。可是庞书麟老人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说“没关系,我要去和大家说说话。”
恶劣的天气没能阻挡86岁的民进老会员庞书麟的脚步。老人的双肩已全部淋湿,却精神抖擞。
培训会上,他不仅介绍了大足剪纸学会来年的工作打算,还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多出作品。
“为了剪纸艺术的传承,我有求必应”。老人的一句话掷地有声,直击每个参培教师的心灵。大家似乎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责无旁贷”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
大足剪纸蜿蜒曲折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出“发展即是最好传承”的新观念。为此,庞书麟带领着他的学生在传承中不断开拓新题材。在“石刻”剪纸系统拓展了“石窟风景”、“装饰纹样”系列;在中小学新开了“儿童剪纸”系列。为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是在“理论领域”迈开了研究的步伐:对大足剪纸的特色研究,对剪纸技法的研究,对剪纸欣赏、评论和相关理论探究等等。
如今,在民进大足区委和区教委的推动下,大足现已有4所中小学将剪纸引入课堂,编入校本教材,有计划、有规模、有实绩地开展活动。在大足石刻景区大道旁,多幅石刻剪纸作品镶嵌在宝顶小学古朴的围墙上,与宝顶石刻雕像相映生辉,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看。灿烂的剪纸之花,再度盛开在“石刻之乡”,在生机盎然的传承基地校园、在区政府的会议大厅、在民众的居室、在大足文化书刊的字里行间……大足剪纸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妆点着百姓的生活。
当前,大足剪纸的传承者们,正在不断创作探索的路上前行。2013年10月,在全国第五届剪纸大赛中,大足剪纸获得优秀奖2项。
目前, 大足区正在筹划编辑《大足剪纸艺术研究》一书,这是一部详细阐述大足剪纸的艺术特点、表现技法、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它囊括了剪纸艺术国的代表作品。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凝聚着这位民进老会员无数心血和努力的大足剪纸前景广阔,将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兵
其实早在1978年,庞书麟就退休了,然而习惯了服务群众美术事业的他却从未休息过。他在大足老年大学担任了12年中国画教师,还悉心教导上门求学的青年爱好者。
庞书麟辅导学生,从来不图回报。曾经有两兄弟前来拜师学艺,表示愿意给报酬。庞书麟马上说:“如果谈报酬,我就坚决不教。”最后,他见兄弟俩勤奋好学,便把他们纳入门下,悉心教导10余年,不收分文,还倒贴钱为学生买绘画用具。
曾经有学生出道之初,知名度不高,画作销路不畅。庞书麟想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度过经济上的难关,但又不想伤其自尊,于是决定暗中帮忙,假装说有老朋友要买画,其实是自己掏钱将学生画作买下,再转赠他人。
庞书麟最放不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他总是随时随地关心着他们。为了解决学生写生中出现的问题,他曾冒着酷暑,主动走到学生家里,带着学生出去边画写生边讲技巧。一天跑下来,学生都感觉受不了,何况是他呢?不仅如此,甚至于往返打的的费用他都坚持自己出,坚决不让学生花一分钱。
庞老把学生当做亲人来看待和关心,学生也视他为长辈,遇到家中的难事、事业挫折、生活困境等等都向他倾诉心声。庞书麟总是会耐心地与之交流,指点迷津,他不仅教学生如何画画,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说起学生们对他的感恩,说起大家对他这种奉献精神的称赞,他总是淡淡地说这是他的职业责任,也是民进会员服务社会的应尽职责,却忘记了自己已退休多年。
从1950年从事群文工作,到退休后无私地挖掘着地方文化,免费培养着美术人才,弹指一挥间,60余年过去了。在这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庞书麟总是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从未离开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2009年9月中旬,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庞书麟师生国画展在大足县体育馆开展了,240余件精美的国画作品赢得了大家的满口称赞。
当时,庞书麟恰逢八十,提前问候和祝寿的亲友自然不少。然而老人却婉言回绝后说:“不办酒,你们来看看画展就可以了。”
庞老平生从不办酒席过生,但是这个画展他却提前三年就开始和学生筹备了。画展举办时,他比任何时候都开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格外让人感动。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他深深地明白“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是本会的优良传统。”在他看来,一个民主党派的美术工作者,能以画展的形式来庆祝国庆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1989年,庞老举办庆国庆40周年个人画展;1999年,庞老举办庆国庆50周年师生画展;2009年,庞老再次举办师生国画展庆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试问,以如此坚定的信仰和满腔的热忱,30年3次举办画展献礼国庆的,又能有几人?
人们对庞老赞誉有加,然而,他只是温和地笑着说:“我就是一名从不退休的基层文化老兵。”
就像许许多多坚守在文化战线上的普通民进会员们一样,庞老用一生的心血践行着“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奉献着……
作者:罗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