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必亮:应鼓励科学家创作科普读物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提交了三份个人建议,其中《关于加大长江流域保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在重庆建设力度的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份建议,人工造乔木中央补贴标准由每亩300元提高到500元,封山育林由每亩70元提高到100元。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别必亮为此作了哪些准备?又将重点关注什么热点问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今年的建议与文化出版相关,即鼓励科学家创作科普读物以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科普存在“五多五少”的境况
近年来,国家对科普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相关法律,设立了相关奖项,制定了行动计划。打出的系列组合拳,一方面反映出科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科普这个问题上,各个层面做得还有一些不足。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别必亮发现,我国在科普出版和推广上表现为五多五少的境况。即科学知识介绍多,科学精神传播少;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少;因袭过往的多,关注前沿的少;跟风出版的多,自主品牌的少;针对少儿的读物多,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读物少。
“特别是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少的问题十分值得注意。”别必亮说,由于国外引进的书,多需要找人翻译后出版,受翻译专业人才的限制,要么一些书翻译出来问题多多,要么翻译出来的费用过于昂贵,以致国内科普读物很难形成广泛阅读的氛围。同时,由于青少年读的多是国外翻译的科普书籍,接触的都是国外的人和事,很难彰显国内的科学自信、文化自信。
希望科学家编写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的专业性很强,一般的作者难以上手编写。”别必亮说,其实国外很多科普读物都是有名的科学家编写的,这样能够保证科普的准确性,如果是普通作者,虽然在通俗易懂上能够做好,但很有可能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问题。
别必亮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科普不能缺位。因此他建议,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当中来,为公众编写一些既有含金量,又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从而提升国人的科学文化素养。
“科普不是小儿科,我们的考评导向也应该有所调整。”别必亮说,制约科学家编写科普读物和国内原创科普读物少的关键,还是考评体制的问题。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普是小儿科,没有科研项目那么高大上。同时,编写科普读物不能算科研成果,但是翻译科普读物却能算科研成果,这样的考评体制也需要突破。
(原标题为《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要鼓励科学家编写科普读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