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最需要的是提升品质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现在我们常听到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要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我想反问一句,我们的文化难道不是已经获得大繁荣大发展了吗?统计一下每年的图书出版物、电视剧生产集数,还有电影影片数量,加上网络上创作出来的博客、微博客,网络上的文学艺术原创作品,以及手机短信“段子”,中国文化已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繁荣与发展。最为划时代的发展是,博客与微博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文化原创者与新闻信息提供者。
当代中国不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问题。若问:面对美国电影巨制,中国电影人面临的是经费投资问题,还是电影市场问题,还是影片数量问题?与上述问题都无关,是质量问题,或者说是内容问题,还可以说是价值追求问题。城市里的孩子们缺少鸡肉吃吗?不缺少。我们小时候想吃鸡腿,但现在的孩子呢,喜欢吃肯德基的家乡鸡,其实它就是北京鸡或上海鸡,并不来自肯德基的家乡,但它的特殊味道与工业化秩序来自肯德基,这就是“口感文化”带来的市场效应。所以,有没有鸡吃,是养鸡业繁荣不繁荣的问题;而吃肯德基的家乡鸡,不吃自己的家乡鸡,则无关养鸡业的繁荣与发展,而是口感美学问题或美味问题。
作家写出无数小说,理论家写出海量论文,无补于世。而我们的世风,却在鼓励无质量的数字。当画家、书法家的作品论尺来卖,而不看其作品的原创性与特殊的审美创造时,这个时代就不是审美的时代,而是一个功利的时代,也是一个将文化产业化的时代。中国文化需要的不是繁荣与发展,而是提升品质。政府最应该做的是保障原创作品权益,当原创者不再有创造的激情与利益保障,艺术家的原创精神就丧失了。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就是艺术家的原创精神。
摘自2012年第5期《 同舟共进》/文 吴祚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