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两会述评之二:唱响时代“主题曲”
在两会的会场上,同样热力洋溢,春意盎然。5000多名代表委员共聚北京,代表民意,反映民声,汇聚民智,为国家发展改革大计建言献策。调结构、稳物价、增就业、保民生……这些真知灼见汇拢到一起,凸显一个鲜明的主题——科学发展;一条清晰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时代的主题。这是发展的主线。
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告。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的增长目标调低了0.5个百分点。数字调低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巨大提升。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加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一路披荆斩棘,快速前行。然而,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低水平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不断累积。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全球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开局之年,转型最重。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代表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围绕科学发展谋篇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所在、关键所在。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来说,促转变同样是当务之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代表说,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定不移地照这个路子走下去。
变革蓄势已久,亟待加快推进。回顾十几年来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探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委员说,在编制第九个五年计划时,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个“五年”下来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实践证明,以消耗大量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不可持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全局。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是一整套非常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型计划。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中国经济就会获得可持续增长,会有出色表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认为,中国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将今后五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年均增长7%,这是“明智之举”。
西部机场集团董事长何喜奎委员认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能否抢得先机,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关键看这次新的转型是否能够成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有可为。
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人的转变,观念的转变。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代表说,思想解放的力度有多大,推动实现跨越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宽;坚定不移促转变的信心有多大,推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步伐就有多快。
从“被动转”到“主动转”、“加快转”,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共识。“我们愿意作为试点,给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一些尝试!”两会期间,柳州市委书记陈刚代表发出“请战书”,引起一片共鸣。
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历史进程的延伸,往往以一些重大变革为标志。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转什么,怎么变?
更均衡。代表委员们认为,促转变,主攻结构调整。从经济增长动力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已经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委员表示,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未来五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公共服务消费、发展性消费和改善住行条件上。
“加快转变,结构调整有决定意义。”福建省龙岩市委书记张健代表说,在“十二五”期间要让加快转变收到实效,必须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让轻的重起来,让冷的热起来,使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更绿色。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顾问牛文元委员表示,目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十二五”时期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
“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在切入点和实现路径上却各有千秋。”河北秦皇岛市市长朱浩文代表在谈到城市发展时说,秦皇岛是滨海旅游城市,所以决不能把重化工产业作为重点,而要在旅游产业及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方面下大气力。
更创新。经济有后劲,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关键。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成长,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就需要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要突破口,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之路。
中国移动安徽公司总经理郑杰代表说,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等发展战略,抢占国际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中国应当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关注能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力前行。
更惠民。百姓家事,连着国家大计。“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掷地有声的表述,在会场上激起热烈掌声。
“幸福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的十大举措引人关注: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减轻居民税收负担,从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都指向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
一位名叫“白山黑水之间”的网友在人民网上热情留言:“中国百姓将乘坐‘幸福号’动车组列车,于公元2011年3月5日9时发车,沿着‘十二五’的民生轨道全速前进!”这是百姓的心声,也是百姓的期待。
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之战
发展领域遇到的瓶颈,大多是因为碰到了体制机制上的“天花板”。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代表对转方式的难点作了一番制度解析:为什么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资源要素价格长期偏低,助长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扩张,需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为什么消费启动不起来?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加之公共服务薄弱,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被抑制,需要推动收入分配和政府职能改革。
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全国政协委员蒋应时分析,现代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当中的“短腿”,税收体制是原因之一。目前,服务业主要征收营业税,以流转的全额为税基,虽然征收简便,但带来弊端:重复征税,抵扣链条中断,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转变方式是一场攻坚战,制度突破最为不易;转变方式是一场持久战,制度完善又最为关键。
“发展方式转变在许多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社会固有矛盾仍在发展和积累,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原因。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滞后,直接导致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直言。
“面对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各界分享改革成果的强烈愿望,必须更加重视改革,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认为。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凝炼而鲜明的阐述,表明了改革对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改革,在“十二五”时期,这些改革都将向“深水区”推进。
“改革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要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破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代表对未来的改革充满期待。(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