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重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加入WTO对重庆教育将带来的影响
加入WTO将对我国生产力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国民生活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另一方面来自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题。教育是12个服务贸易大类中的一个。教育服务贸易和其他类服务一样,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4种服务提供方式。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承诺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市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教育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经济建设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起推动和激励作用。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从我国现代化本身的需要出发,而且要面对入世后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入世后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则将面临巨大挑战。从我市的经济特点来看,农业人口众多,农村面积大,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我市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大量农民将陷入“卖粮难”和“增收难”的困境;我市的经济支柱行业——汽车制造业等因缺乏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对第三产业而言,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准入限制的放宽,再加上我市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商贸的繁荣和发展、广阔的产品市场,将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及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有利于发挥我市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入WTO后,我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大幅调整,以适应新的全球竞争要求。
同时入世也对我市教育产生更大的直接影响。一是将进一步激发我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二是促进我市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学习、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的办学经验;三是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推进我市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市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四是对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五是我市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迫切;七是对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
二、面对WTO,重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1、多元化主体办学的新理念理解不深
加入WTO,国际上更多的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将引入重庆教育,如教育质量衡量的新理念、教学测评的新理念、教育产业的理念、教育经营管理的新理念等等,特别是多元化主体办学的新理念。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些教育理念将进一步更新,而重庆对多元化主体办学的新理念理解不深。
2、对人才观、质量观的认识还欠完善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教育战略。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深不透,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上,有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对人才观、质量观的认识不清楚。
(二)教育管理相对滞后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仅为2.5%;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为19.06%,重庆为17.39%)。农村中小学危房量面广,排危任务十分艰巨。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达333.9万平方米,其中一类危房79.7万平方米,二类危房73.9万平方米,三类危房面积180.3万平方米,占全市校舍建筑总面积的11.98%。40个区县中,除渝中区外,普遍存在中小学危房,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危房数量相当大,排危资金缺口达14.8亿元。库区移民迁校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三峡库区我市受淹及随迁学校445所,其他教育机构82个,迁移资金紧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也给我市教育主动应对WTO的挑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2、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太死
目前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停留在“管”字上,都想“管”学校。所发文件常有“打架”现象,学校办学自主权少,行政干扰很多;关心体贴很少,检查评比很多;管理得太细,给予学校自主办学(如人事权、财权)的空间不宽松。
3、“分数评价论”仍主导教育评价
WTO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还是一种在纸上谈兵的游戏,各级教委尤其是区县教委在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或办学质量时,依然用“分数”评价,并公布考试名次。小学取消统一考试已多年,但很多区县还是在统考。上级用分数评价学校,校长也只能用分数评价教师,这样就导致了各重点学校到各区县学校“轰抢”生源,恶性竞争加剧。一般学校“加班加点”、“增加学生学习量”“大量占用学生娱乐时间”,学生难堪重负,多元能力发展成了空谈。
4、适应WTO需要的教育专家库还未筹建完成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了适应WTO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的教育现状,对重庆市教育事业献计献策的重庆市教育“专家库”还未筹建完成。
5、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加快,有关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成熟,重庆要以加入WTO为契机,通过地方立法对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为吸引外资来渝办学,吸引海外留学生等提供法律的保障。
(三)重庆市经济发展特点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在重庆表现得较为突出。
我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明显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日益加剧;二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十分突出;三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遍存在;四是行业发展不平衡、行业差异大。
2、“入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加大我市面上教育的难度
我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加入WTO后,国家对于农业的保护性政策减少,国外优质低价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减少广大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减少、农民经济恶化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使得本已投入不足的农村教育面临更严峻的经费短缺问题,我市农村教育中本已存在的辍学现象将更为严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难以提高,我市教育工作的难度将继续加大。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重庆经济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
有的地方师资数量不足、学历低,补充乏力。拔尖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和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竞争机制。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严重短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力度较弱。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不容乐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的农村教育)教师量少质弱的问题突出,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中学各学科教师配套不整齐,外语、数学、计算机学科教师比较奇缺。农村学校代课教师数量较大,一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
(四)多元办学机制和新型教育模式尚未形成
1、职业教育步履难艰
管理体制和办学结构不平衡,体制有待深化改革,职教结构不合理,有待于按照重庆市确立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建立“三大经济圈”的战略构想的要求,深化职业结构改革与调整尚未形成学历和职业培训、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多学制并存的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以适应多方面的发展。
2、民办教育有三大问题
第一、民办教育在重庆教育总量中所占份额太小。截止2002年5月,经教育、劳动部门审批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总数为2186所,在校生21.9万人,其中包括劳动部门审批举办的培训学校在校生5万余人。即便如此,民办教育无论学校数还是学生数,在重庆市教育总量中所占份额尚不足10%。
第二,民办教育在权益地位上享受“国民待遇”太难,办学权、招生权、收费权及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权利都受到远远超过于公办学校的限制,有的限制是“歧视性”的。如民办学校申办学历教育相当困难,我市除4所民办高校历尽艰辛获得最低层次的高职办学外,其余的都只能举办非学历教育或依靠普通高校当“二传手”。
第三,我市民办教育尚处于低层次、低水平运作,全市2186所民办学校中,幼儿园1248所,小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663所,两项占去总量的87.3%,单设民办高校14所,只有4所能举办最低层次的高职学历教育,其余10所只能举办非学历教育。16所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包括尚在筹建的7所),只能依赖主体学校的招生指标及师资、设备办学,无独立办学能力。177所中小学,举步艰难,原稍稍有名气的几所,有的已倒闭,有的濒临倒闭,这就是重庆市民办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3、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才刚起步
目前,我国只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且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大城市,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将会日益受到社会欢迎。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对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迫切要求。近几年,美国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课程发展迅猛,已有2000多所院校(占全美高校总数的50%)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其中60%院校开设了5.4万个网络课程,主要集中在外语、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我国加入WTO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急欲开拓我国网络教育市场,以扩大其生源。而我市在这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网络课程技术,又要科学地管理好我国网络教育课程与内容,如何认定国外大学授予的网络学位或证书等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既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WTO,重庆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的地位
1、教育观的更新
加入WTO后,由于个人岗位转换频繁,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那种把工作与学习相割裂,“期望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的状况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终身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宣称的“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在与世界的频繁接触中,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分析、判断复杂现象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重庆。
2、人才观的更新
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对其员工择优而用,真正实现“能者上”。在终身教育成为事实的将来,人才评判的主要标准不再是知识与学历,而是由重资格转向重能力,能力不仅包括正规教育系统中所获得的,也包括职业生活中所获得的,其中,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最主要和最被看重的,它促使人们不断改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3、消费观的更新
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就国家而言,综合国力的竞争依赖于高数量、高质量的人才,而我国除引进部分先进人才外,更稳定的人才来源还在于本国本市教育的培养。就个人而言,岗位转换、就业竞争也依赖于教育。
4、开放观的更新
开放并不意味着西化,国际化、全球化也只表示一种交流、趋同的倾向。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取长补短,当我们的优秀传统和成果得以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会促使别国进行取长补短。这是一个双向交流,共同进步的时代。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
1、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比较陈旧。加入WTO后,要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促使一批学校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市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市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如必须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的人才,提高市民素质,是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加入WTO将会有大量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进入教育市场,它们带来的新的教育模式,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有效改变我国长期形成的以“应试”为中心教育模式。其次,从重庆市教育现状来看,应重点抓好几个核心和关键环节,按照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快构建符合“入世”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稳妥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加强对中小学英语和高中阶段技术类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入世”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要求。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地方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等项改革的需要,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及学校课程,积极稳妥地推行“绿色证书”教育。
(2)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的普遍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办学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大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提高我市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必须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2007年,城市中小学和高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发展
1、规范教育行政管理
加入WTO后,政府的教育管理行为要符合WTO有关条款的要求: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将会更加公开、透明;要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清理并减少政府行政性审批,向对教育活动运行与提高效率更为有利的登记制改变;深化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转变,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调研决策系统、宏观监测系统和支撑服务系统,加强协调与服务。
2、创建诚信教育
创建诚信教育,重在“创建”上。创建诚信教育,决非个人或少数群体之事,它既涉及到观念和伦理,又涉及到法律和政策;既涉及到各级政府,又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既涉及到学生及其家长,又涉及到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需要方方面面、层层级级共同努力方能成就的伟大工程。但是,关键在教育管理部门。人们通常说,“入世,首先是教育管理部门入世”。没有诚信的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诚信的教育。因为学校和教育是教育部门领导的,政策和措施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领导者不是诚信,何以要求被领导者诚信?被领导者又如何诚信?如前所述,目前我市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诚信还有所欠缺,诚信教育的脆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转变教育管理部门职能、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投资环境、发展教育中介结构等方面做好工作。因此,创建诚信教育,迎接WTO的挑战,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明确自身是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下决心在政治和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革命,而不能总是把眼睛盯着下级,盯着所辖的学校。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应从自身做起,依法治教,以诚治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迎接WTO的挑战。
3、掌握WTO的有关规则,调整、完善教育法规,进一步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进展。
(1)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规则,争取教育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主动权
要想利用“入世”带来的机遇并迎接挑战,就必须了解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程序和实际运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按国际惯例办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我们从教育服务贸易角度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却研究得不多,对WTO的系列化多边贸易协定知之很少,因而,提高规则意识,加快对世贸组织“游戏规则”的研究和利用,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当前应从三个层面上加快进行WTO规则的教育宣传和专门培养:一是加快培养一批既熟悉国情世情和WTO规则,又有较高外语水平、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和运用WTO游戏规则能力的专业人才。二是大力培训各类学校管理者,使他们尽快熟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活动规则,增强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意识,提高开拓国内外教育市场的能力。三是加大对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尽快适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2)充实、调整和完善教育法规,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随着中国“入世”进程加快,有关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法律规范应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使更加开放的教育市场的运行有章可循,如对留学生管理、学历认定、外国教育服务机构的管理等都需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对有悖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规则的某些规范予以修改。重庆要以加入WTO为契机,通过地方立法对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为吸引外资来渝办学,吸引海外留学生等提供法律的保障。
4、适应WTO的需要,组建好教育专家库
为了适应WTO 的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国际国内的教育现状,组建重庆市教育专家库,对重庆市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对重庆市的教育发展、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咨询、指导和服务;对重庆市教育进行中期,远期规划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等。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加入WTO以后,重庆教育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这种开放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外、也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还包括国内其他省市区。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促进重庆教育的大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扩大对国内其他省市区的开放。这种开放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全国优化配置方面。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和课改经验;要制定积极的政策,与东、中部地区在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进行经常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互换教师等);积极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在高等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加大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在办学思路上,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师资等方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学术交流;在高科技开发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加强对外宣传,扩大重庆高校的知名度。在职业教育领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在继续教育领域,重点搞好继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方面的合作与开发。
其次,对港澳台地区的开放。重庆直辖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要寻求重庆教育的大发展,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台地区的开放。一方面必须学习、借鉴它们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育投资、课程改革、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港澳台地区的个人和机构来渝办学。同时也可争取教育捐赠,探索联合办学、教育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方式和途径。
最后,应搞好对国外的开放。重庆市可以根据自己地处西部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借鉴、消化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学习、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理念,课程计划和教材;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合作模式。要引进国外的教育专家、相关技术人员和适合、急需的教育产品,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市,补充我市教育资源的不足;要充分发挥重庆教育资源的优势(如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某些学科方面的优势),利用我国学费较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积极开拓国外教育市场,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尤其是来我市学习;为尽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养水平,并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和入世需要的新学科,特别要支持鼓励我市高等学校和国外高水平的大学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迅速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抓住入世后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障碍减少的契机,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资源。
(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入WTO,与国际教育接轨,我国办学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这不利于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力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势所必然。对我市而言,教育在城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贫困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必须得到有效改善,除政府投入外亟需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杠杆吸引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同时在政府资金投向上充分考虑到已存的不平衡状况,加强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教育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合理布点”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城区开发及城镇化发展等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治理薄弱学校,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坚持移民先移校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和扶持工作,按期完成三峡库区移民迁校任务,结合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重庆市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增强国际竞争力
1、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1)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为配合《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开展一些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如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讲习班等。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促进法》的宣传,对民办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宣传,先进典型与经验的宣传,研讨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2)应该尽快编辑出台重庆市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选编》。
这是贯彻执行《促进法》提出的“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直接体现。把国家的、地方的、先进省市的、国外的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重要文献等汇编成册。
(3)剔除政策措施中的歧视性规定
政府文件中有不少肯定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词语,但那是抽象的。而教委及有关部门政策措施,一条条一项项,十分具体,表现出对公办学校的强烈偏向,对民办学校的歧视,俨然在维护教育领域内“公有制”的纯洁性。如招生计划,公办学校可超负荷扩招,扩招到办公室、图书馆都住学生,而对民办学校却“惜指标如金”。如“联招”壁垒,录取顺序,收费标准,师资待遇等,均推行“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政策,表现出对民办学校生存空间的挤压。重庆必须在更新民办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剔除有关政策措施中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性规定,拓展民办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
(4)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行政权力以支持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的管理,涉及到教育、劳动、民政、人事、公安、计划、物价、财政、税务、规划、土地、文化、卫生、体育等若干职能部门,情况比较复杂,多数部门对民办教育情况陌生,态度冷漠,在他们职权范围的文件中,很难找到支持民办教育的条文。仅靠教育部门出面来协调,难度很大。目前市教委仅在成教职教处下面设了一个“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过问此事,其协调力度更有限。应对涉及民办教育的行政权利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支持民办教育。最好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成立以教委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协调关系,解决矛盾,扫除阻碍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推进我市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5)将民办教育列入政府总体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政府是否将民办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对相关部门提出具体要求,这至关重要。如果民办教育成为“被政府规划遗忘的角落”,那将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绝不会有大的发展。如果民办教育能进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委等有关部门就必须根据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各项要求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出台相应的积极政策,大力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更新教学内容,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建立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满足加入WTO后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外资企业对我国人才需求本土化的需要。
(2)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深化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政府要大力倡导,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双证或多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技能性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严格落实社会就业准入制度的覆盖面,为各类职校学生的就业打开通道,为各类职业院校开展就业准入培训提供用武之地。
(3)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突出各自的优势,增强竞争力
不同职教资源优势是不同的。在中职教育中,中专学校的资源的优势就是师资、管理,劣势就是机制。在高职教育中,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应成为办学主体,其资源优势是职教特色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经验丰富等。因此,在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机时就应在招生、就业等环节对重点优势职教资源进行政策性保护,如保证中职招生市场的有序竞争,限制普通综合高校招收高职专科学生,搭建好中职升高专、高专升高本的立交桥,给予普通专科和高职专科同等的国民教育待遇等。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十分有利于各类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整个职教事业的大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实力。
(七)搞好农村教育,为重庆经济发展服务
1、与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相结合。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农业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农业科技信息对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影响日趋加大。如果农民不掌握信息,意味着始终处于落后、被动状态,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根据我市地处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和农业区域性强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传播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这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教兴农措施,将成为农村教育新的增长点。
2、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现在,我市农村地区青年的初中毕业后大多返乡务农,由于农村普通教育与城乡经济实际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之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因此将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发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教育毕业生,这是确保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3、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和继续教育。
在扩大专业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效益、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化和国际化生产经营的同时,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市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规划,明确适合我市农村条件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方向,制定劳动力转岗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培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