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与开明书店

来源:《民主》|作者:王久安|时间:2022-03-29 10:19:34

一提起叶圣陶的名字,人们都会把他和开明书店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开明书店工作长达近二十年,更因为他对开明书店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叶圣陶先生1931年进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近二十年。忠实执行夏丏尊 先生为《中学生》制定的办刊方针,团结和帮助一大批新老作者,把刊物办得很有特色。使千百万青少年读者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杂志是1930年创办的。夏先生为创刊号撰写《发刊辞》,他认为数十万青年“ 彷徨于纷叉的歧路,饥渴于寥廓的荒原” ,而无人关心,是一件“怪事和憾事”, 宣称“我们是有感于此而奋起的”。 “本志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 ;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这就是开明书店为什么要创办《中学生》的缘起和办刊方针。创刊号一出版,果然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读者纷纷前往开明书店订阅,发行量 竟达到两万份,成为当年的大刊之一。夏先生因还兼着编译所长之职,工作实在太忙,就请章锡琛先生从商务印书馆把老同事叶圣陶聘来 ,协助夏先生主编《中学生》杂志,同时担任各类丛书的编审工作。

  叶先生接编《中学生》之后,坚持既定的办刊方针。他撰写的每期《卷头言》,对读者的处世态度、学习态度、是非标准,都加以详细指导,尤为学校和家长称颂;对于各门文化课的辅导文章,更以深 入浅出的文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受到学生的欢迎。他还和夏先生一起写了一系列辅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章,每期一篇,从不间断。后来汇编成书,由开明出版,如《文心》《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等都是。关于时事政治方面 ,他约请有关专家执笔,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和国家前途。刊物还开辟专栏,刊登学生习作, 叶先生总是亲自为他们修改,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凡是够得上水准的,就给以发表。后来不少青年如胡绳、丁玲、秦牧、彭子冈、徐盈等,都是在叶先生的指引下,走上文学创作或革命的道路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开明大本营遭到日寇炮弹袭击,损失惨重,同仁们不得不撤退到内地去寻找生路以求发展。留下夏 丏尊、王伯祥、徐调孚、顾均正等少数编辑,在沪继续编书出版。《中学生》杂志被迫于1937年9月停刊。叶先生带着家眷去到内地,后来辗转到了重庆、乐山,在武汉大学执教。直到1939年5月。在胡愈之、傅彬然、宋云彬、丰子恺等一批老朋友的推动下,《中学生》在战时文化城桂林复了刊,改名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由傅彬然先生担任主编,请在重庆的叶先生当社长。叶先生欣然应允,继续负责《中学生》的编审工作。复刊后的《中学生》杂志,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方针,还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宣传抗日救国,加强战争形势分析,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变本加厉,挑动内战,反对进步,对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专政。叶圣陶和傅彬然走出编辑室,主动投入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去 ,积极为争取民主进步而奋斗。1945年,傅先生代表开明书店与张志让、杨卫玉共同起草《重庆杂志界 “拒检”联合声明》,《中学生》与《宪政》《东方杂志》《中华论坛》等十大刊物一起签署,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宣布自1946年1月起,刊物稿件不再送审 ,拉开了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抗的序幕。1946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开明书店立即决定接受出版《闻一多全集》四卷本的任务,由叶圣陶、朱自清、吴晗、郭沫若四人合编。这个四卷本全集于闻先生被害两周年之际出版。这又是叶先生和开明同仁争取民主进步、反对独裁倒退,向国民党反动当局抗议的一次实际行动。

  叶先生主编《中学生》近二十年,中间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伟大斗争,物质上的艰难自不待说,战争环境下经常受到日寇炮火的袭击和飞机狂轰滥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尤其经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要胁和迫害。当时反动派主管报刊的头子潘公展曾威胁叶先生,认为《中学生》谈政治过多 ,要求少登社会科学文字。为了开明书店的生存,周恩来同志在1946年通过胡绳转达给叶先生重要指示: “请圣老尽力维持开明书店,维持《中学生》,在国民党统治越来越严酷的情况下,《中学生》多登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文章,还是可以在青年中起促使他们进步的作用。 ”后来叶先生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把《中学生》一直维持到上海解放。

  1949年1月,叶圣陶、傅彬然等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去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中学生》就由张明养先生接办。

  开明书店在初创阶段,出书比较杂乱,虽质量很高,但读者对象并不明确,基本上是来什么稿就出什么书。自从办了《中学生》和出了《开明活叶文选》之后,章锡琛、夏 丏尊和叶圣陶一起商量,认为应当有个明确的出书方针,确定读者对象,才能系统地为读者服务。三人不谋而合,认为应当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读者为开明的主要对象,才能符合他们的志趣和实力。叶先生回忆当年确定这一方针时的想法,他说: “办书店原有多种做法。兼收并蓄,无所不包,是一种做法;规定范围,不出限度,是一种做法;漫无标的,唯利是图,又是一种做法。前一种做法需要大力量,不但财力要大,知力也要大 ,我们担当不了。后一种呢,与我们意趣不相容,当然不取。与我们相 宜的只有中间一种,就是规定范围的做法。我们把我们的读者群规定为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出版一些书刊,绝大部分是存心奉献给他们的。这与我们的学识修养和教育见解都有关系。我们自问并无专家之学 ,不过有些够得上水准的常识,编选些普通书刊,似乎能胜任愉快。”

  开明书店定了上述方针以后,在二十多年中,出版了一大批课外补充读物和文学作品, 又系统地编印了一批教材。由于编辑态度严肃认真,书籍质量优秀,在读者中声誉甚高,实力也不断加强,挤入了当年的大出版社行列。

  开明出版的青年读物,是很有系统的。许多读物都列入丛书之中。比如它出版的“ 开明青年丛书”,先后出了50种,凡是青年应当了解的知识都包含在丛书之内; “苏联青年科学丛书”出了20种, 把当代世界上的先进科技一一介绍给我国青年,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进对新科技的了解 ;“开明文学新刊”110种,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都列入其中,这里有茅盾的《子夜》《蚀》,丁玲的《在黑暗中》,巴金的《灭亡》《新生》《家》《春》《秋》,周作人的《谈龙集》《看云集》,朱自清的《背影》《欧游杂记》,夏 丏尊的《平屋杂文》,叶圣陶的《倪焕之》《未厌居习作》,冰心的《关于女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沈从文的《边城》,钱锺书的《人 ·兽·鬼》等等,还有“ 中学生杂志丛书”20种,“世界少年文学丛书 ”64种。这些作品,内容新,质量高,非常适合青年人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叶先生所说的 “绝大部分是存心奉献给他们的”。

  开明编印教材,始于出版《开明活叶文选》,因为在开明的编辑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当过中学教师的,章锡琛、夏 丏尊、叶圣陶就一起商量,决定利用这一优势,请林语堂编写《开明英文读本》,周为群编写《开明算术教本》,王伯祥编写《开明国文课本》。接着又约了丰子恺、顾均正、贾祖璋、钱君 匋、章克标、刘薰宇、周予同、傅彬然等分别编写数理化、音体美、史地生等各科教材。叶先生还在繁重的编刊工作中,抽出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十二册。这部课本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取材范围也逐步拓展。他自己曾回忆当年编写情况,说这部课本共有四百多篇课文, “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 。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 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的 。”(叶至善:《老开明国语课本始末》,《北京青年报》2005年4月21日。) 随后,叶先生又根据教学需要,另外编了一套《幼童国语读本》和《少年国语读本》。1948年间, 叶先生又和郭绍虞、宋云彬、覃必陶一起合编了一套《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六册,乙种三册 ,并出了注释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叶圣陶又与朱自清、吕叔湘合编了一套《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可以说,从幼童到高中,叶先生已把语文教材编全了。

  开明出版的教材,在当年出版界中声誉很高,影响很大,特别是语文教材,由于叶先生等人的威望,教育界都特别盼望开明来担当这门功课的教材出版重任 ,而叶先生不负众望,倾其心力,为教育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叶先生除了认真对待每部书稿的编辑工作以外,在为人处世上,处处以身作则,为同仁作出榜样。他一生以当编辑为荣,曾对人说过: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确实,他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时间长得多。但他当编辑的时候,却又不忘教员的职责。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搞出版, “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 ”。“开明书店的读者主要是青年和少年,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老师的工作,我们跟老师一样,待人接物都得以身作则,我们要诚恳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读者,给他们必要的条件,让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当时的确是用这样的准则来勉励我们自己的。 ”

  叶先生一贯以平和态度待人,无论是经理、练习生或工友,他都一视同仁,从无架子。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练习生或工友,他还要每周抽出一定的业余时间来,为他们的文化补习班讲课。老同仁金云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在战前他当练习生的时候,叶先生等前辈常为他们讲课。这个补习班一直坚持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也曾多次听过王伯祥、周振甫等前辈为我们的补习班讲课,至今印象很深。在叶先生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开明书店一直重视对青年员工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前,开明内部有一个同仁组织叫“明社 ”。据说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环境下,在桂林总办事处成立的。那时一大批去内地的同仁背乡离井,艰苦工作,战事又不很顺利,一部分人看不到光明,产生了离店情绪。这时一些中层人员发起组织这个同仁组织,以民主方式,选举干事会,为大家服务。通过明社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仁精神上振作起来,生活上有所照顾,大大加强了凝聚力。叶先生一直支持明社的工作。明社进修组组织的国际形势报告会,他请人讲课 ;举办的文化补习班,他亲自讲课。抗战胜利后,总店迁回上海,明社的活动更加活跃起来。叶先生还带领大家去上海联华电影制片厂集体参观进步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摄制过程;支持康乐组成立京剧组、昆曲组,在业余时间演出。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明社福利组就为大家办实物(以纸价为准 )储蓄和实物贷款,保证职工不受货币贬值影响而降低生活水平。如有职工遇到生病和遭受不幸事件,明社便向大家募捐,加以救助。明社还有一份内部刊物,叫《明社消息》,定期出版,报道书店经营状况和大家关心的问题 ,对沟通同仁之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由于叶先生等人的支持,明社的各项活动都开展得很红火,受到大家欢迎,使得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团结一致 ,共同奋斗。

  1946年开明书店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叶先生特地撰写了纪念碑辞,内有“ 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弗欲锐。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以是交勉焉,各致功一篑 ”。这些词句,既是对开明20年来工作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全体同仁的鼓励,要求大家再接再厉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叶先生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在他和胡愈之署长、周建人副署长的共同关怀下,开明书店顺利进行了公私合营,并于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联合,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开明书店最终有了圆满的归宿。

Top